都梁兰_第一百九十三章 千金一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九十三章 千金一诺 (第1/1页)

    钟离眛在将他从云山带出来的那些童男童女救出来了以后,就跟英布和李国权告别,带着自己的人离开了东海郡。

    他带着这些人一路上谨小慎微,风餐露宿。这一天他带着这些人终于安全地来到了东郡的濮阳。

    濮阳就是秦朝时东郡的郡治,是当时十分重要的大城市。

    濮阳之名就始于战国时期,因这里位于濮水之阳而得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现代,在濮阳西水坡曾经发掘出三组蚌砌龙、虎图墓葬,据测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

    蚌壳龙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第一龙”。

    据此遗址推断,6000多年前濮阳地区已率先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并成为中华民族龙文化的发源圣地。

    濮阳因此被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命名为“中华龙乡”。

    上古时期濮阳一带地跨兖、冀二州,是黄帝为首的华夏集团与少昊为首的东夷集团活动交接地带。

    黄帝与蚩尤的大战就发生在这里,据说蚩尤之首就埋在现在的台前县。

    黄帝长子玄嚣青阳氏邑于顿丘,次子昌意在今南乐县筑昌意城。

    黄帝史官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被尊为“造字圣人”。

    现在濮阳南乐县梁村乡吴村依然有造书遗址及仓颉陵、仓颉庙。

    中原地区继黄帝之后由颛顼统一治理,都帝丘。

    颛顼时,其氏族集团实力强大,打败了以共工为首的集团,活动范围大为扩展。

    帝喾赐颛顼玄孙陆终长子樊为己姓,封邑昆吾。

    帝喾之后,尧继位成为祁姓集团首领,以冀州为活动中心,死后葬于城阳谷林。

    濮州有尧母庆都庙,范县辛庄乡北有尧子丹朱墓。

    舜生于姚墟,住南河。

    他在黄河之滨烧制陶器,到雷泽渔猎,去历山耕作,还贩于顿丘。

    夏朝时期濮阳地区建有己姓联邦集团的昆吾、斟灌、顾等宗族邦国。

    夏启时于昆吾铸九鼎,并视为国宝。

    夏帝仲康的儿子相为羿所逐,奔依同姓邦国斟灌氏。

    后相即位,都帝丘,至帝杼时迁都于原。

    其间历百年,濮阳一直是夏文化中心地带,不仅农业发达,制陶和冶铜技术也处于领先地位。

    殷商时期以契为始祖的子姓集团,活动于今豫东、豫北和冀南一带,势力发展至东海之滨。

    汤时征服了昆吾、韦、顾等邦国,后灭夏建商。

    西周时期帝丘)一带称东国,为管叔封地。

    周成王四年,周公旦东征,平定武庚及三监叛乱,封康叔于河、淇之间,建立卫国,帝丘一带受其节制。

    西周时,帝丘一带的经济、文化都得到迅速发展,实力较强。

    春秋时期濮阳一带仍属卫国,为当时较先进的地区之一。

    公元前629年,卫成公迁都帝丘,帝丘成为卫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400年。

    公元前602年,黄河大改道流经濮阳,给这里带来水利之便。

    这一时期人们用桔槔提水灌田,农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

    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纺织、皮革、竹木、冶铸等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业兴旺,涌现出一批城镇。

    如临黄河的戚邑,水陆交通便利,经济十分繁荣。

    仅前626年至前479年140多年间,春秋经传中关于戚的记载即28处,诸侯来卫国的14次会盟中,就有半数在戚举行。

    其他如咸、铁丘、顿丘、五鹿、澶渊,清丘等城邑商旅不绝,相当繁华。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促进了思想的活跃,精神的解放,文化的发展,劳动人民于“桑间濮上”创造的诗歌“卫郑新声”,风靡华夏。

    先进的卫文化既培育了中国第一个杰出的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也激励工奴于前478年掀起世界上最早的手工业奴隶的革命斗争——百工起义。

    同时,帝丘位居黄河要津、中原腹地,向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铁丘之战等都发生在濮阳一带。

    战国时期濮阳人就有政治家和军事家吴起、改革家商鞅、政治家吕不韦、外交家张仪等。

    战国后期,大国争霸,帝丘一带战争频繁,原为西周第一大国的卫国,春秋时已降为中等诸侯国,到战国时更加衰微,最后仅剩濮阳城一弹丸之地。

    公元前242年,秦置东郡,次年秦取濮阳等地,卫君角被迁到野王,卫此时名存实亡。

    公元前240年,东郡治濮阳。

    至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秦始皇废为庶人,卫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