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之大乱世召唤_第四百九十九章 王禀的防守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九十九章 王禀的防守 (第1/1页)

    随着高麒的肯定之下,最终齐国也在既定的战略计划下做出了一丝调整。

    那就是先以平定岭南、彻底灭亡位于后方的太平军为主要目标。

    在目标确定之后,接下来自然便是选将支援的问题。

    如今王玄策作为岭南都督,其麾下的常备军团有三万兵力,相比较太平军,却是势单力薄。

    至于湘州,屯兵长沙的岳飞军团,其军现如今已经扩充至十万兵马。

    巴蜀、汉川的常备军却在十二万左右。

    至于襄州地处腹地,则只有两万的郡兵,负责日常的管理。

    南阳的薛仁贵军团,其军团也是在十万左右。

    新近成立的庐州,其军团才刚成立,扩充的军团,也是在十万。

    在加上直接屯兵于江陵,归属高麒直接统辖的常备军团却也在十万左右。

    再加上周瑜所训练的水师五万,以及御林军、禁卫军三万。

    直接归属高麒统辖的兵力却是达到了十八万。

    如今,齐国境内的常备军团却也是达到了差不多六十万的兵马。

    如此庞大的军团,却也是多亏了高麒所制定的一系列措施。

    在农业上,高麒发明了曲辕犁,以及支持枣祗的屯田策略,使得境内民众的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

    再加上近年来各地风平雨顺,没有大的饥荒,其粮食作物的回收产量更是提高。

    不仅如此,高麒还鼓励治下商队积极行商,还主动带头行商。

    这更是让治下商队纷纷联合与官府联合起来。

    此举,高麒更是从中谋得了巨大的利益。

    再加上,高麒实行了职业兵制,战时作战,农忙时解甲归田,除了各地需要镇守的军队外。

    其余者皆回归乡里,负责耕地,以缓解军队的压力。

    正是高麒种种政策的实行下,齐国才能有如此庞大的军团,而且凭借江南半壁,便能支撑下去。

    只说,在决定南征岭南之后,高麒与众臣商议后决定,此次南征,主要调遣湘州的驻军,以及江陵的驻军。

    由于岳飞要固守湘州,统筹当地全局,其精力主要防御江东方向的敌军。

    故此,高麒下令,由钟会领湘州军三万南下汇合王玄策的岭南军,由王玄策统一与太平军对峙。

    接下来,江陵方面,却由薛丁山、刘仁轨各领两万步卒南下协助王玄策平叛。

    至于张宪、宇文士及等将,高麒此时却是没有让其南下平叛。

    之所以让刘仁轨、薛丁山挂帅,也是高麒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这正是为了给诸将刷战绩、刷资历,为了早日让此次科举的优秀人才培养出来,早日独当一面!

    而且,在薛丁山出世时,除了携带其妻樊梨花以外,却还携带出了其余小将。

    诸如罗章、秦英,尉迟青山,秦汉等。

    在科举时,这些人才皆是武举中位居薛丁山之下的杰出人才。

    此次南征,高麒也将这些小将放在薛丁山帐下,重点培养。

    数日后,江陵校场

    霎时间,一阵西风疾吹而来,吹得插在校场之上的战旗呼呼作响,吹得帅台上的齐王高麒好似睁不开双眼。

    一阵西风而过,高麒缓缓跨下帅台,在典韦、陈到一左一右的护卫下,走到刘仁轨、薛丁山旁。

    “刘将军、薛世子,此次南部叛军作乱,侵扰孤大齐,特此,孤分别望你们能够领军长驱直入,直捣黄龙,灭亡太平军,收复岭南。”

    “故此,孤分别封你们为征南大总管、征南大都督。”

    “望你们不辱使命,成功平叛,收复收地归来,孤在王城等待你们的好消息。”

    闻,薛丁山、刘仁轨纷纷拱手抱拳道:“末将必定不会辜负大王期望,必定凯旋而归!”

    “好,好啊!”

    随即,高麒伴随着和蔼的峰景,从典韦、陈到掌中拿起两柄宝剑,随后郑重交到二将手上。

    “孤祝你们凯旋归来!”

    一时,薛丁山、刘仁轨不由感受到莫大的荣幸,单漆跪地,郑重接下宝剑。

    随后,高麒才缓缓转身走向高台,目视三军。

    随即,薛丁山、刘仁轨才缓缓起身,走到集结的大军前,各自挥剑大吼着。

    陡然间,校场之上,战鼓累累,二将在战鼓声的伴随下,各自挥剑,下令了‘全军开拔’的指令。

    一时,数万大军在各将的带领下,浩然开拔,向南方而去!

    至于此次薛丁山帐下将领则是以樊梨花为副,以及其麾下小将为主,向武陵方向直取岭南。

    刘仁轨军中却是以霍去病、范仲淹为主,从长沙南下,直接绕过苍梧境内。

    直插岭南东部南海、龙川郡,切断太平军与扬州洪秀全方面的联系,实施关门打狗之势。

    一时间,齐军大举云集,约莫十万南征大军直扑岭南,其势决不可挡!

    颇有一种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趋势!

    ······

    苍梧郡,封阳城

    由于苍梧境内溪水、端水环视四周,将太平军岭南的大本营永熙郡从中隔开,隔河相望。

    所以,王玄策总总构思推演之后,为了更有利的防备己军,却也是驻军此处,监视太平军。

    城府内,此时数员军中将校皆聚集在一起军议,讨论着如今的战局。

    腰悬利剑,身穿战甲,正紧盯屏风之上的地图的主将正是都督王玄策。

    观测许久,王玄策首先说着:“诸位将军,此次太平军几乎倾巢出动,我军应如何应对?”

    话音落下,府中却是默然,没有将领提出方案。

    其实,这主要还是军队问题。

    须知,此次太平军其军规模在将近七万兵力,齐军却只是三万的规模。

    这无论如何算,却都是没有任何的胜算,又如何能够战胜呢?

    许久无人提出应对策略,其间一名青年将领奋身站出,侃侃道:“兄长!”

    “依末将之见,此次天平军全线来袭,必定是已经孤注一掷,想要一举消灭我军,夺回岭南全境。”

    “随后在携着大胜之举,趁机杀入湘州,与我大齐分庭抗礼。”

    “故此,末将猜测,此次东王杨秀清必定是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想法。”

    “所以,如若不出所料的话,此次太平军必定会发挥兵多的优势,兵分两路,一路直逼我军溪水防线,进行猛攻。”

    “另一路,应该会向我军出其不意的方向进行攻击。”

    这员将领正是随机出世的北宋大将王禀,植入身份正是王玄策的亲兄弟。

    其实,说起王禀此人,却是极为可惜,王禀本是北宋时期的不知名的将领。

    却正逢赶到靖难时期,金军大举南下,向北宋发动大举进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