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_第四十章 杀无赦(八千字大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章 杀无赦(八千字大章) (第2/2页)


    除非等大明以后的武器升级了,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时候,才会有选择性地售卖一些低级武器,让他们自相残杀。

    对方不论怎么说,朱瞻基都不理睬他们,直到天色已黑,他们才只得怏怏离去。

    “殿下,德里人所送美女如何处置?”

    “带过来我看看,合我心意就留下,不合心意就赏赐给军中将士吧!”

    女人对他来说已经不是享受,只是负担了。

    不管怎么说,他都做不到像这个时代的人一样,把女人只是当货物一般,不当人看。

    如果收了那个女人,就必须对她的人生负责。只是收集到后宫里,睡一觉,然后就让她一辈子在后宫里寂寞老去,死去,他不忍心。

    这两个女人都是波斯女人,容颜娇美,也符合朱瞻基对女人的审美,身材苗条,而没有粗壮感。

    不过她们的容貌对朱瞻基来说缺少震撼力,他也就没有了太大的兴趣。“将她们一人赏给刘安,一人赏给赵永亮。嘱咐他们,军事机密不可泄露。”

    刘安和赵永亮都是中级将领,他们不像薛禄,朱真这样的主官,每到一地就会有藩王贡献美女。

    赏给薛禄他们,他们也不会在乎,赏给更下级的将领,他们并没有在舰队里携带女眷的权力,也不一定能保住这些美女的能力。

    朱瞻基可不想因为女人,闹的下面将士之间起矛盾。

    回到了后宫这里,朱瞻基就闻到一股浓郁的中药味,他心里紧了一下,问道:“谁生病了?”

    领路的李亮说道:“禀殿下,只是最近春燥,马良媛她们上火,喉咙痛,并无大碍。”

    朱瞻基点了点头,放下心来。水土不服的问题,是每个人的体质问题。这在后世都避免不了,这个时代更是寻常。

    这次出海,军中消耗最多的就是治疗皮肤起疹子的药和消火的药。抵达印度后还稍微好一点,在南洲期间,超过一半士兵都出现过水土不服和上火症状。

    不过朱瞻基如今的体质不同,几乎没有出现过任何不适,这一点让所有人都感到非常惊诧。

    晚上安顿下来,朱瞻基一晚上都没有睡好,一直在想着如何应对印度这个地区。

    以后加强对这里的控制是一定的,但是干预到什么样的程度,如何实施,都是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的事情。

    郑和他们忙碌了一夜,第二日一早就把西亚各国的位置,简介,都抄录整齐,在地图上也标注下了各国的位置。

    虽然这个地图比较粗略,但是最少朱瞻基一看,就能知道每个国家大约在什么位置。

    虽然知道国家的位置所在,但是对于当地的特产,大明掌握的并不多。

    印度也盛产钢铁,煤炭,黄金,还有世界上不多的天然硝石矿。

    这里的硝石矿比大明江油那里的储量要大的多,大航海时代一直到十九世纪中期,欧洲侵略全世界,所生产的火药,绝大多数硝石都是来自印度。

    可惜的是,朱瞻基并不知道这硝石矿在什么地方,而当地人对硝石矿的认识更不多。

    今日登神山祭拜,众人先是坐船,然后坐车,最后还要步行登山。

    今日没有用龙辇,这个车跟个大房子大小,一般的道路都还没有这个车子宽。

    朱瞻基今日骑马,一帮女眷坐车,祭拜神山之后,会直接到柯枝王宫做客。

    沿途无数的印度百姓争相膜拜朱瞻基这天朝上国的皇孙,看到大明皇室出行的仪仗,一个个都面露向往之色。

    如今的印度各地咖喱还没有彻底流行,但是不讲卫生这一点,一直没变。

    这里人们,不管大小便当街就来,就是有厕所,也只是划一块地方,根本没有遮挡。

    以至于一进他们的城镇,就是一股屎尿味,让人反胃。

    许多人在电影上面,看到印度女人的脸蛋轮廓漂亮,就意味印度人很美,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

    印度的五大人种,除了雅利安人种与白人有些相像之外,几乎都是黑色人种。他们的肤色由深到浅,只有雅利安人种和东亚人种能够入朱瞻基的眼。

    其余的三个人种,要么是颧骨高的让人觉得五官变形,要么是黑的让人恐惧。

    因为他们的黑不像是非洲黑人,是一种单纯的黑。他们皮肤的颜色,跟黄色人种死亡之后的肤色几乎一样,所以格外渗人。

    即便是在后世,朱瞻基也欣赏不来南部印度人的美,柯枝位于印度南部,这里的人就更入不了朱瞻基的眼。

    绕过他们的国都埃尔纳古勒姆,来到了位于东南方的神山。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期间,朱棣命工部吏员随行,在此刻下了一座巨大石碑,并刻下了中文碑文,供当地土人膜拜。

    工匠耗费了数月时间,完成了这座足足二十米的石碑。这座石碑利用山石就地雕刻,除了文字,还雕刻了东方的龙,自刻成之日,就成为当地的圣物。

    登上了三百多级的台阶,朱瞻基登上了山腰。礼部官员摆下香火,文武百官在朱瞻基带领下,共同敬奉香火。

    然后,朱瞻基才仔细浏览了这座巨大石碑。

    王化与天地流通,凡覆载之内、举纳于甄陶者,体造化之仁也。

    盖天下无二理,生民无二心,忧戚喜乐之同情,安逸饱暖之同欲,奚有间于遐迩哉。

    任君民之寄者,当尽子民之道。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书》云“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朕君临天下,抚治华夷,一视同仁,无间彼此。推古圣帝明王之道,以合乎天地之心。

    远邦异域,咸使各得其所,闻风向化者,争恐后也。

    看到这碑文的内容,朱瞻基的心里感慨万千。这碑文充分显示了大明天朝上国的气势,也表现了对印度各国的笼络之意。

    如今的印度南部和沿海,都臣服于大明,可是在后世,这里根本没有任何人记得。

    哪怕他见多识广,也没有听说过这座圣碑,恐怕是早就被当地人摧毁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