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_第三十八章 处政与安排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八章 处政与安排 (第2/2页)

基被他留下来,自然也是随他一起处理政务,通过各种事务的处理,也能锻炼朱瞻基的能力。

    杨荣离开,内阁学士这里就以黄淮为首。

    黄淮是洪武三十年登春榜二甲第五名进士,授官中书舍人,步入官场。

    朱棣登基之后,对此前的大臣都进行了考核,在奉天门左室召见黄淮,询以政事。

    黄淮据“靖难之役”后的形势和政局,陈述了自己的意见,对答如流,很合成祖旨意。其后,黄淮与解缙、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等六人入直文渊阁预机务,黄淮专掌制敕。

    后来,黄淮自永乐五年任詹士府右春坊大学士,成为了朱高炽的次席属臣。

    当时的詹士府还有詹士金忠,金忠乃是兵部尚书,并不具体分管詹士府事宜,黄淮得以受到朱高炽的重视。

    在原本的历史中,朱高炽因为朱棣永乐十二年的北征回来迎驾迟到,所有属官除了杨士奇,全部关进大牢,一直到朱高炽登基才被放出来。

    但是这一世,因为朱瞻基的作用,这件事并没有发生。

    后来杨士奇因为学问高,但是处理政事的能力不足,不为朱棣所喜。

    不过杨士奇颇受朱高炽的喜欢,经常找他释经讲义,朱棣干脆将能力稍强的黄淮重新召回内阁,把杨士奇打发给了朱高炽。

    如今解缙追随朱瞻基,胡广已经去世,内阁以杨荣为首,黄淮任次辅。

    朱棣第一个接见的大臣是刑部侍郎姚宽,此人以四川巡抚之名,前往四川督抚地方行政。

    如今即将离京,特此来向朱棣辞行。

    巡抚和总督,包括总兵官,都是大明的特遣官职。这些职位一般不会常设,但是级别很高,能督抚一省,甚至跨省的民政大权。

    四川去冬遭遇地震,但是由于蜀道难行,朝廷救济很难进川,所以基本只是靠本地救助。

    但是粮草送不进去,金银和特遣官员还是要派出去,安抚民众。

    这样的接见只是常例,朱瞻基在旁边观看了一番君臣奏对,姚宽就领命出京。

    姚宽去后,朱棣问道:“瞻基对如今朝廷巡抚之制,可有见解?”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民政巡抚,监察巡按,军政按察,此乃督政之制,甚妥。不过入川艰难,皇爷爷也没有想过打通蜀道?”

    朱棣摇了摇头笑道:“历朝历代无不想,却艰难无比。”

    朱瞻基笑道:“孙儿查阅过长江水文,得知湖北入川之段,礁石众多,阻碍船行。如今朝廷火药众多,孙儿在想,是不是能以火药炸开礁石,开拓航道。”

    朱棣眼睛一亮,大喜道:“此乃好主意,待我离京,你可安排工部查探水情,若能打通入川航道,利国利民。”

    朱瞻基应了下来,第二个被接见的是宁羌卫指挥使杜遂。

    自从在江油发现了大量的硝石矿,原本偏安一隅的宁羌卫成了一个重要的中转点。

    从四川挖出来的硝石,通过马帮一直运到陕西境内。然后通过小船沿着汉水而下,一直到丹江换成大船,运抵京城。

    宁羌卫原本只是朝廷为了震慑山夷,如今却担任起了硝石的陆路运输重任。

    那里少数民族众多,道路险阻,民生艰难。如今依靠运输硝石的马帮众多,虽然让宁羌卫赚了不少油水,但是出现的民族矛盾也多了起来。

    杜遂去年因屠杀不顺大明的山夷屡受弹劾,认为他在西南杀戮过甚,不利团结。

    朱棣却不是那种喜欢事事忍让,息事宁人的皇上,他在去冬召了杜遂进京,不仅没有惩罚杜遂,反而嘉赏了一番,大赏宁羌卫。

    如今年已经过完,杜遂要回汉中驻地,也是跟朱棣辞行。

    朱棣接见了杜遂之后,又问朱瞻基。“瞻基以为,这山民到底是该剿还是该抚?”

    朱瞻基心中早有定论,从容应道:“孙儿以为,顺民当抚,逆贼当剿。一手拿刀,一手拿糖。”

    朱棣哈哈笑道:“不愧是我的好孙儿,深知我意!要是你来做,该当如何?”

    朱瞻基笑道:“除了像皇爷爷如今这样屠杀逆贼,还当诱之以利,让那些深山的山民主动投诚,归附我大明。”

    “如何诱之以利?”

    “发放土地,嘉赏垦荒,扩大交易。”

    朱棣点了点头,回头问黄淮。“黄爱卿以为如何?”

    黄淮看着朱棣满意的笑容,怎会这个时候给他泼冷水。皇上对这个孙子满意无比,虽然此举略伤天和,杀戮过甚,但是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提起。

    他笑着说道:“殿下此举谋略周全,实乃良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