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三章 尘埃落定 (第2/2页)
讶不已。 不少大臣都把惊诧的目光看向了内阁首辅杨荣,在内阁之中,即使杨荣不得重用,也还有一个精通军务的金幼孜啊。 为何这两人都不使用,偏偏用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黄渊? 这黄福,黄渊父子,一文一武,却分别担任南北两路大军的后营总兵官,这可是满朝文武都从来没有过的荣耀。 黔国公沐晟数次上书,想要为朱棣前锋,参与西征,朱棣都没有同意,就是怕他功大盖主,赏无可赏。 现在黄家父子却受到如此重用,实在让人意外。 但是杨荣,金幼孜两人都面带微笑,丝毫没有被朱棣抛弃的失落感。众人很快就明白了过来,这两人是被朱棣留下来辅佐太孙的了。 除了南北两路大军的总兵和提督,还有数十伯爵分别率领各部,担任了指挥使一职。 这次出兵,仅仅南路军陆军就有京卫三十四个,加上神机营三万火枪手,一万炮兵,计十五万余人。 另从南部卫所抽调山地兵力共计五万人,凑足二十万大军。 除此之外,海军,內监抽调船只一千两百余艘,将士近十万人。 不过海军这次不会参与战事,主要负责后勤和运输。所以海军抽调人员基本没有战斗人员,主要是以cao舟,伙头军为主。 除此之外,大明各属国除了各国王子一律随军,每国还要派出使节。 这是大明为了炫耀自己的武力,所以不允许任何一国推辞。 而朱高炽虽然没有能够直接率军,却被朱棣留在了中军大帐,伺候左右,只要他这次不胡来,想必回来的时候,就会重新恢复王位。 南路军虽然大多都是精锐,但是朱瞻基并不担心朱高煦能抢夺军权。 且不说各家勋贵的家人都在大明境内,他们来回都要通过朱瞻基的海军才能回来。哪怕朱棣出现了意外,朱瞻基也不相信朱高煦能把人心都拉拢过去。 当然,必要的防范还是要有的。 朱瞻基已经通过黄渊,将自己的命令传达了下去,要求各军的羽林卫学士兵,密切注意各军局势。 除了这些人大明还有一支特殊的军队,那就是这个世界第一支“空军”。 自永乐十四年,朱瞻基将滑翔翼研发出来,朱棣迅速认识到了滑翔翼在军事方面的作用。 等朱瞻基回来的时候,三年过去了,大明的军队里面几乎每一卫都有了空军侦查能力。 虽然滑翔翼的侦查能力有限,受天气气候影响也很大。但是在这个各种活动范围小的可怜的古代,几十里路要走一天的时代,滑翔翼却是真正的黑科技。 各军卫都直接派了将士到下马桥农庄学习驾驶滑翔翼,然后传播了开来。 但是传播开并不意味这公开,滑翔翼一直是大明军中最大的秘密,比火枪管制还要严格。 大明的火枪经过四年多的发展,目前如果全力生产,一年就能生产三十万支以上。 大明京卫,边卫这些军队几乎已经全部换装完毕,所以如今的火枪管制并不严,甚至还少量卖到到境外。 但是滑翔翼至今仍然是最高机密,一般的士兵连近距离接触都不行。每个驾驶滑翔翼的士兵,身上都携带了火石,只要有任何意外,都必须要烧了滑翔翼。 这几年,超过一千从羽林卫学出来士兵也补充到了大明军中各军卫,朱瞻基对大明军队的控制,也是越来越大。 基本上,现在除了少数军队,到处都有羽林卫学出来的士兵。 这些士兵不仅忠于大明,更忠于他朱瞻基。 当每个军卫的将领都被安排完毕,所有的文臣们就精神一振,现在该轮到安排京城的顾命大臣了。 明朝的顾命大臣与清朝不同,所有的大臣只有辅佐监国的权力,没有直接处政的权力。 但是,这仍然是每一个大臣梦寐以求的荣耀,不仅是荣耀,同时跟未来的帝皇能拉近关系,也是真正的好处。 朱棣也没有卖关子,直接让因为王彦喉咙嘶哑,被换上来的李谦念出了对监国的安排。 “兹命皇太孙瞻基为见过太孙,总督朝廷内外一应大小事务……” 朱瞻基起身转向朱棣跪下,高声道:“太孙瞻基接旨。” 随同圣旨一道传到朱瞻基面前的,还有传国玉玺与两个皇上处理军政,民政的大印。 这些只是象征意义,因为随后这些都还会依旧收回御书房和司礼监,只有在用印的时候,才会拿出来。 朱棣温声说道:“朕欲月底就前往刘家港,待时机成熟,就启程南下,途中游历我大明江山。你在京城当用心办事,不可辜负了我的期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