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六章 拜见殿下 (第2/2页)
十岁,太孙殿下更是才二十三岁,只要这辈子紧跟着太孙殿下走,他相信这一世荣华富贵,光耀门庭只是唾手可得。 敞开的房门被敲响,指挥使蒙日束走了进来。“黄总兵,紧急军令。” 黄渊放下了手中的信件,问道:“何事?” “陛下要来了。” 黄渊心中一惊,站起身来。“信使何在?陛下不是说下旬才出发的吗?为何现在就要过来?” 蒙日束是个勇猛的蒙元大汉,早在朱元璋时期就已经投了大明。因为他的部下大都是异族,被委任为刘家港防卫所的指挥使,这也能降低不少贪腐。 蒙日束摇了摇头说道说道:“还请总兵前去大殿接旨。” 黄渊不敢马虎,起身正了衣冠,才跟着蒙日束两人绕过一排公房,来到了卫所大殿。 一番程序下来,传旨太监康利宣读了圣旨,黄渊这才知道,朱棣早就待不住了,一到三月就像出来游逛一番。 他已经决定,三月初五就从京城出发,然后从运河到苏州游玩一番,大了下旬,物资全部装运完毕,就直接从刘家港出发。 听说不是现在就走,黄渊的心情平复了一些。因为一开始各项准备工作就在进行,再有十天,这些物资就能差不多全部装完了。 现在走肯定来不及,但是半个月以后走,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 而在苏州府,因为皇上要来,整个苏州城都沸腾了起来。 在大明初期,苏州是张士诚的大本营,整个苏州都是支持张士诚的。 但是张士诚在跟朱元璋的争霸中失败,苏州也因此受了牵连。在大明初期,苏州府一地的税收,就占了整个大明的十分之一,由此可见有多重的税。 从永乐之后这些年,苏州府的税屡屡下降,如今也算是国泰民安。而且几十年过去了,当初认张士诚为主的百姓也大都死了。 朱棣愿意到苏州,自然也代表了他原谅了苏州百姓。 从永乐十五年,苏州府紧跟应天府的脚步,设置了不少动力水车。水车的设立,让纺织,丝绸行业大为受益,这些年,苏州的发展越发快速。 特别是苏州知府刘麟,因为与马家刻意攀交,在太孙那里也挂上了号。他这几年借助马家的关系,与工部进行合作,致力发展工业和商业。 如今,苏州一地的商税,每年都超过了三十万两,位居大明除应天府外第三,仅次于宁波和泉州。 而宁波和泉州,完全是因为占了出海口的优势。否则的话,还不一定有苏州府强。 苏州的百姓欢天喜地地迎接皇上,而在应天府,百姓则是欢天喜地地欢送皇上。 朱棣是个待不住的人,这些年只要有点借口,他就想到处跑。 以至于朱瞻基一直怀疑,原本的历史中他五次北征,除了前两次有点效果,后面几次都没有取得什么效果,恐怕他不是为了北征,只是为了出去放风。 二月底的时候,他就想跑了,还是一众官员劝住了他,认为他去了刘家港,只会拖累准备的效率。 而且他跟朱瞻基的权力过渡了不到一个月,百官也劝他,再对培养殿下一段时间。 三月初一的大朝会,朱棣干脆就不上朝了,让朱瞻基一个人上朝,他只是旁听。 文臣议事自有规则,朱瞻基断事自有分寸,这一切都让他格外满意。 不等散朝,他就宣布,三月初五他就出发,将领士兵先到刘家港,他要到苏州进行宣慰。 朱瞻基暗自觉得好笑,朱棣现在就是个犟筋,有点为所欲为的,专门喜欢跟人对着干的恶趣味。 不过,他早点离开也好。他走了,自己才好一步步地施展自己的抱负,省得旁边还有个人约束着他。 三月初四这日夜里,整个皇宫都没有丝毫平静。 朱棣出征,要比朱瞻基出征的派头大的多了。 别的不说,光是御厨,他就带了超过两百人,擅长各种口味,各种菜肴。 妃子他倒是带的不多,只有四人,也包括了他近年来最宠爱的朝鲜韩妃。 一箱箱的行李被太监们装运上船,旗舰的上下,内外,又被好好清理了一遍,可以说,连一只老鼠都没有。 朱瞻基还是按照自己的生活节奏,到了子时就睡下,睡了一个半时辰,才起床来跟朱棣一起祭祖,祭天。 破晓时分,朱棣带着朱瞻基在皇城的承天门城楼上,发布了出征徼文,接着,下来就登上了前往阅江楼码头的龙辇。 一路上,文武百官都紧跟在龙辇之后,应天府的百姓,无不驻足欢送。 到了巳正,朱棣在文武百官的欢送之中,登上了旗舰,随后他就一直站在船舷,遥望着岸上的百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