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章 北上 (第2/2页)
只有两百公里宽的大陆架,将会是大明占领整个美洲,东西方联络的重要据点。 虽然南方的巴拿马更窄,但是那里距离南北文明都太远,并不适合担当据点。 易信的任务是在当地建立大明的统治势力,寻找大明与当地人的关系证据,或者干脆直接制造当地人与大明的联系的证据。 通过这种方式,在当地建立粮食供应基地,打通了太平洋和加勒比海之间的联系之后,然后向北发展。 所以在对方开始寻求对话之后,他并没有进行报复,而是积极与各大部落联络。 语言不通是双方之间最大的障碍,他登陆近一个月的时间,依旧没有跟各部落建立真正的联盟,他们依旧还在学说大明话,而大明人也在积极学习对方的语言。 不过,一支两千人的先遣队已经抵达了朱瞻基指定的拉本塔,寻找他所说的神庙。 而跟当地人接触了之后,领队的两个羽林卫学的千总,非常确定。这里的人哪怕已经跟他们的语言不通,但是相互之间应该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因为这里的人不仅肤色跟他们相近,而且人称代词“我”、“你”、“他”的发音,与古代中国人称代词的发音几乎一样。 他们称“花”也是“发”,发音与大明官话中北方的口音完全相同。 当他们教起了对方大明官话,这些人也是学因为太多的发音,跟大明人差异不大。 易信他们艰难地建立起了信任,并且用医术和农业在当地土人中建立起来了威信。 不过因为目的不同,他们只能先按部就班地缓慢发展。 而在印度半岛,最炎热的八月过去,朱棣也正式拉开了向帖木儿国进攻的大潮。 在他抵达印度半岛的两个多月中,他已经让整个印度半岛山疙瘩那些小国,见识到了大明的威仪。 那近五万骑兵,七万步兵,还有庞大的水师组成大军,让许多人口都不到十万的小国彻底被震撼住。 一个个小国迅速臣服,特别是卡维里河以南的区域,包括沿海地带的小国,他们没有丝毫犹豫,就倒入了大明的怀抱。 但是在印度的北方,因为德里苏丹国的威胁,许多小国依旧不敢完全倒向大明。 这让朱棣下定了决心,决定首先给德里苏丹国一个教训,或者干脆就直接推翻他们的统治。 征讨德里苏丹国,其实跟征讨帖木儿国的难度差不多大,因为即使是从距离德里最近的海滨城市苏拉特北上,距离也差不多两千里。 但是,德里苏丹国与帖木儿国首尾相应,既然要对付帖木儿国,搂草打兔子,不打白不打。 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德里苏丹国已经与帖木儿国并没有了利益关系。 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是来自帖木儿国的四十大家族,他们大多是突厥人和阿拉伯人,这是他们跟帖木儿国最密切的关系。 但是在国家层面,如今德里苏丹国的统治者们,并不愿意自己的头上还有一个太上皇,与帖木儿国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贸易方面。 但是对众多印度教派的国家来说,整个德里苏丹国占据了旁遮普,中央省,河间地区的大片肥沃土地。 他们势力庞大,威慑着周边的小国臣服,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反派。 因为朱棣的改变主意,东征军的行军路线又要进行改变,在傅安的安排下,这支东路军应该的从印度河,也就是后世的巴基斯坦沿着沿着印度河北上。 这条路线是前往开伯尔山口最近,也是最平坦的路线。 而且在大明的威慑下,沿岸地带的小国已经筹集了大批的粮食和船只,可以让大明军队北上。 但是现在,这些计划全部要改变,因为要征伐德里,河流不畅,还是骑兵最为快捷。 八月底,以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为主帅的一万骑兵,先是乘船北上,抵达孟买北方的苏拉特。 这个时代,孟买当然还不存在,那里还是一片沿海的小岛,只有几个小镇。 真正的大港口是柯枝,是果阿,是苏拉特这些古老的港口城市。 与此同时,一支由三千大明士兵,八千印度士兵,五千印度劳役组成的船队,押运着粮食,火药,沿着印度河一路北上,为东征军提供补给。 东征军出发之后的五日,朱棣才率领大军启程,前往北方的忽鲁谟斯。 跟随大明舰队一起出发的,还有印度各国贡献出来的五万劳役。 他们虽然不能上战场,但是不管安营扎寨,还是运送补给,都是用的上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