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_第一二六章 想法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二六章 想法 (第2/2页)

就职。

    如果引导天下士子重视农务,经济,以后的就职培训,也能省不少功夫。

    但是,科考作为全国关注的大事,若是将不能服众的文章选为第一,实在是有失公允。

    所以他还是说道:“殿下,老臣以为,选谁为状元无关紧要,维持朝廷的公正立场,才最重要。”

    顾佐也长揖说道:“殿下,臣也看了三人文章,单从文章上来看,解祯期大家风范,刘矩古朴遒劲,而于谦文章略显干涩。纵然于谦此人潜力更大,也需多加培养。”

    其他人一一发表意见,都不赞成将于谦列为状元。

    朱瞻基也不是不能接受大臣意见的人,贸然将于谦提拔太高,只会让他以后成为众矢之的。

    所以他沉吟了一下,说道:“那就将解祯期列为状元,刘矩列为榜眼,于谦列为探花。其他人等,按照你们的意见,依次排名。”

    众臣纷纷躬身:“殿下英明。”

    既然不能将于谦列为状元,那么榜眼还是探花,都无所谓了。

    因为按例,状元是授从六品翰林修撰,榜眼和探花都是授正七品翰林编修,没有区别。

    不过像于谦这样的人,朱瞻基只准备让他在翰林院过渡一段时间,就把他打发出去,好好历练一番。

    让他留在翰林院修史书,做学问,实在有些浪费了。

    见朱瞻基并没有固执己见,诸位大臣松了一口气。同时,他们心中也记下了于谦这个名字。

    光凭文章就能在朱瞻基的心中占据如此重的份量,只要展现了他在处政方面的能力,注定以后会受到重用。

    但是所有人不知道的是,朱瞻基凭借的不是文章,而是他对“历史”的了解。

    至于会不会弄错了人,朱瞻基并没有担心,因为于谦这个名字或许会弄错,但是叫于谦,字廷益,又是钱塘人的,就绝对不会弄错。

    当初钱塘来京赶考的六人,只有于谦和王乾进入了正榜,参加了复试和殿试。

    康顺他们四人,也只有赵舒成被选为贡士,成为候选官员,康顺他们三人,就只能等下科再考了。

    按照这个比例来说,钱塘县这一次六人参加会试,过了三人,这个比例已经不低了。

    没有考取的康顺他们也并不气馁,这些时日,就一直在研读考上进士的学子的文章,想要吸取经验,下科再考。

    到了张榜这一日,所有人都无心读书,来到承天门外,这里已经被挤得水泄不通,就连火车道上,也挤满了人。

    几人连广场都挤不进去,也就只能让方府的下人在那里等着,他们又回了太平坊,等着报信。

    不管是乡试还是会试,考中了之后,锣鼓震天,衙役们为了几分赏银,都会迫不及待地来报信。甚至有一些浪荡子,专门组织了一个锣鼓队,到处讨要赏银。

    反倒是到了殿试这一关,直接是皇宫的內监报信,比往常平静了许多。

    他们并没有等太久,午时不到,方府的一个下人就飞快地跑了回来,一进门就大声贺喜:“恭喜王兆南荣登三甲第两百零九名,恭喜于廷益高登探花!”

    于谦还以为自己听错了,虽然他自认才华并不比别人差,但是因为兴趣广泛,什么都了解一些,在制艺上略逊那些专精之人。

    他原本认为自己能中三甲,却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成了探花。

    王乾早就有了心理准备,这个时候笑着长揖道:“恭喜廷益兄,恭喜探花郎。”

    康顺他们有些嫉妒,却也诚挚地长揖道:“恭喜探花郎了。”

    于谦看着面前的几位同窗,想要笑,却也忍不住落下泪来。

    王乾捶了一下他的肩膀笑道:“这个时候流什么金豆子,还不快发赏银,准备一下,等下迎接内侍传旨。”

    康顺他们这个时候也调整好了心情,笑着说道:“今日午饭,我们可要去长安坊的满福楼,好好大吃一顿。”

    于谦擦了眼泪,笑着说道:“一定一定……”

    这个时候他有些手足无措,手忙脚乱地忙着给下人赏银,让他通知老管家前来布置迎接内侍的礼台。

    跟几个同窗,他也是嘴不过脑地乱下承诺,跟他们颠三倒四地说话。

    一科探花郎,这可是他从来没有奢望过的好成绩啊!

    要是回到了钱塘,祖父和父亲一定会高兴坏了吧!

    旋即他又想了起来,既然是探花郎,那等金榜题名,游街之后,就要授官,他恐怕是没有回家的时间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