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三九章 东南不同 (第2/2页)
就是印加帝国的前身,他们的首领维拉科查也算是个贤君。 而且印加帝国与阿兹特克不同,他们的强势已经有一百多年。这个国家是没有没有私人财富的,所有的人,包括财物全部都属于国王。 也就是说,一个国王,可以对管辖的平民,包括贵族予取予夺。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当维拉科查臣服之后,他们的平民才会将全国各地积存狭隘的金银,全部主动地交出来。 当然,候显没有竭泽而渔,他指定朱瞻基是想要发展东洲大陆的,所以掠取的是一些浮财,没有动他们的根基。 而且在东洲的一年多时间里,除了专心培育橡胶树,金鸡纳树,就是教会当地人更多的技能。 这也让候显成为南美印第安人心目中的神。 维拉科查他们将候显当做神,但是现在,他们心目中的神,却拜倒在其他人的面前。 礼炮声响起,七声礼炮是君王迎接功臣的最高礼节。 印第安人在跟大明人接触的两年时间里,多多少少也了解了一些大明的实力。 他们不再将火枪和火炮的响声当做天神发怒,但是在这样庄严肃穆的时刻,突然听到炮声,依旧惶惶不安。 然后,码头上,数百鼓手,锣手,和唢呐手组成的乐队开始演奏,这雄浑的音乐声响起,不少印第安人都被迷住了。 朱棣和朱瞻基下车,所有人跪倒在朱棣和朱瞻基的面前,包括那些依旧处于目不暇接状态中的印第安人。 三拜九叩的大礼之后,朱棣亲自上前扶起了候显,而朱瞻基上前扶起了易信。 他们两人一去三年,圆满完成了朱瞻基赋予的任务,而且还超额完成。现在带回来了这一万印第安人,几乎将整个美洲的土著部落一网打尽。 这些人来到大明,接触到大明先进的文明,回去了以后,自然会因此向大明学习。 那个时候,再派出官员前去教导他们,事半功倍。 候显是内臣,见礼之后,就跟在了朱棣的身边,而易信是武将,这个时候依旧只能跟手下待在一起。 朱棣今日放下了皇帝的架子,像一个普通老翁一样,与一帮将领一一见礼,不时还笑呵呵地拍打着将士的手臂,勉励几句。 昨日晚间,舰队就已经抵达了新江口水寨,今天上午才进城。 他们抵达新江口水寨的时候,就得到了消息,皇上已经下了禅让诏书,而议长蹇义也已经接了。 只不过,太孙殿下却一辞诏书,如今还没有答应。 但是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因为这已经代表了权力的顺利过渡。 不管在什么时代,禅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皇位的交接,也就意味着权力的更迭。不仅仅是皇位的更迭,更是新旧势力的更迭。 这种新旧势力的碰撞,才是最危险的。 不过朱棣跟朱瞻基之间,却有一个历朝历代都没有的优势,那就是朱棣西征。 朱棣西征,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三年的西征给了朱瞻基足够的时间,将大明社稷牢牢控制住。 朱瞻基已经将朝廷控制住了,军队现在也都听他的,朱棣回来之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这才是禅让的主要原因。 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就不存在新旧势力的更迭,少了内耗。 所以,他们今日都一直很在意朱棣的情绪,不知道这位强势的大帝,到底是不是真心退位。 现在看到朱棣情绪颇好,他们的心全部放了下来。 虽然太孙殿下一辞皇位,但是事不过三,到了第三次的时候,殿下一定会身登大宝。 易信身为朱瞻基的嫡系,在这个时候,自然是非常开心的。 在人群的后方,杨道的心情也平静了许多。 昨日刚到新江口,父亲杨士奇就派人联系上了他。 对朝廷的局势,对朱瞻基和朱棣的性格,他自然比杨道清楚的多。 虽然朱棣回来以后要禅让,一开始也让他震惊不已,但是他很快就想通了这其中的环节。 朱棣让朱瞻基监国,朱瞻基干的太好,将所有人都收为己用。 朱棣回来以后,应天府的大变样,官员的离心,他一方面觉得这个国家他都快不认识了,一方面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如果他年轻十岁,肯定不会接受自己被架空,他会拉拢中间势力,打压属于太孙的势力,抢回权力。 但是他老了,没有了雄心壮志,也不愿爷孙之间产生隔阂,所以他接受了这一切,主动提出了禅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