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_第十一章 逆反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一章 逆反 (第2/2页)

朱瞻基留他们两人吃了午饭,这对他们来说,又是极大的荣幸。一顿饭,让他们对进献三万劳力,也不觉得很心疼了。

    午饭之后,国防部那边转来了胡顺的电报,原本为了节省成本,一般的电报都只是只字片语。

    但是这一次,胡顺却足足书写了两百字,详细地描述了郑宏的不臣之心。

    朱瞻基看了电报之后,吩咐说道:“将以往胡顺的汇报电报全部抽调出来,看看这件事他到底是公心私心。其次,命令通政司,咨情司分别调查始末,两日内汇报上来。再,将河中总督府其他勋贵,将领,资料汇报上来。”

    河中总督府是帝国的西大门,郑家虽然在哪里已经驻守了三代,但是朱瞻基也并不是就失去了对那里的控制。

    要说郑宏有些私心,朱瞻基相信,但是说他有不臣之心,朱瞻基又不信了。

    何况,一个公爵,一个帝国的总督,也不是仅凭一个参谋的只言片语,就能随便扳倒的。

    哪怕郑宏的确有不臣之心,也不能鼓励以下犯上。否则,这以后的规矩就会乱套了。

    这胡顺,若真是一片公心还好,要是跟郑宏有私怨,公报私仇,那就留不得了。

    下午,朱瞻基参加了大明正统四十年的丝绸行会的行业大会。

    如今大明的各行各业,只要是成规模的,都有自己的行会,比如,丝绸,茶叶,瓷器等等。

    除了钢铁行会等少数几个行会依旧被控制在内务府的手中,其他大部分行会都已经放开了控制,内务府只负责监管和约束,不参与具体经营和影响。

    这种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让市场自我调节,虽然会诞生出一些行业霸主,但是,只要朝廷把控住平衡,是有利于行业发展的。

    真要让内务府将所有的事情都cao心,都参与,只会给行业发展套上枷锁。

    不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国家还是放开的好,只要不让他们失去控制,乱不起来。

    在这个官本制度的国家,再大的商人,再大的行业霸主,也抵不过皇帝的一句话。

    当然,因为这些放开,如今各地出现了不少官商勾结的事,特别是一些官员直接参与进了商业行为,让这个市场也失去了一些公平。

    但是与此同时,勋贵阶层虽然没有资格参与行业规矩的制定,却有参与贸易的权力,所以,他们与官员阶级形成了上下游的关系。

    如今的内务府就像是大明的商务部,只是自己也负责矿产,石油等方面的经营,还有商业银行控制在内务府的手中,直属皇家权力范围。

    而下游行业里面,文官和普通商人主要负责生产环节,而勋贵阶层和他们控制的商人阶层负责贸易环节。

    两方相互妥协,相互遏制,再加上内务府的调节,所以,目前还是能保持平衡的。

    朱瞻基的参加并没有让这些商人们觉得震惊,因为这几十年来,朱瞻基为了鼓励工业发展,经常出席各种商业行会。

    而且,每年都会挑选出一些有贡献的商户,工匠授予他们荣誉勋爵的称号。

    如今的大明虽然算不上勋贵满街走,但是在普通老百姓的眼中,一些低级的官员,勋贵,也并不是那么具有威慑力了。

    许多百姓只要有上进心的,都鼓足了精神,争取也要跨入这个行列。

    这里面不得不提的就是教育普及化。

    正统元年,朱瞻基正式执政的第一年,就正式颁布了《大明义务教育律》。

    这套法规规定了所有的大明子民,不分男女,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并且在各地开办了官办的男校和女校。

    六岁到八岁阶段的大明孩子,免费开始入学接受三年义务教育。

    这三年里面,所有孩子都接受国语,数学,自然地理,格物四门教育。

    国语从最开始学习拼音,简单识字,能阅读一篇简单文章。

    数学要学会简单的加减乘除,能算清简单的账目。

    自然地理方面,要了解各地的气候特征,自然现象,不同土地的最佳种植作物。

    而格物方面,则是要让所有的孩子懂得简单工具的制作和利用,包括一些科学原理。

    正统元年,全国建立了大约一千五百所基础学校,这些学校的老师都是普通的士子和秀才担任。

    所有的士子,在考上举人之前,都必须要教三年时间的书,并且要取得合格的标准,否则不予进入下一步的科考。

    而当时在全国各地县城以上级别的城市,也建立了一千三百所女校,这些女校的老师都是来自宫中裁撤的宫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