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明末_第三百二十九章:三位皇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二十九章:三位皇子 (第1/2页)

    第三百二十九章:三位皇子

    从旁大太监曹化淳瞅了瞅呆若木鸡的宋王朱慈烺,又瞅了瞅满脸笑容的皇帝,耳旁仿佛又响起了那日皇帝在太极殿内的低声嘀咕。

    看来这吏部啊……实在是太大了呢……

    有些遗憾地望了眼朱慈烺,曹化淳低着头跟上了哈哈大笑的皇帝。

    而回头望着这对主仆离去的背影,朱慈烺整个人都呆住了。

    “宋王殿下,殿下……”

    察觉到自家殿下的表情有点不对劲,众护卫们纷纷围了过来却发现他们殿下死死攥着拳头,现在是一张稚嫩的脸庞憋地通红。

    是的。

    朱慈烺的目的达到了,那李大人这回十有八九会被剥掉身上的官服,可是可是……

    “啊啊啊啊啊啊!”

    一声凄厉的抓狂般的喊声响彻了整个太极殿。

    远远听到这声抓狂的喊声,大明皇帝的脸上自得之色更浓了几分。

    “呵!这声叫喊还真是叫朕前所未有的舒畅啊,呵呵呵……”

    次日早朝当吏部尚书在朝会中主动向皇帝提出整顿吏部的奏请时满朝殿臣都愣住了。

    而随后大明皇帝非但同意了这位老臣的奏请,皇帝还重重削弱了整个吏部,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变故更让满朝殿臣们感到难以置信。

    吏部作为六部中职权最大的部府,他们以往把持着大明官员的选拔升迁考评贬罚和一些事情的监察等等权利,不可否认它是六部之首。

    而如今一道皇令颁布之后,地位崇高的吏部被皇帝彻底打落凡尘,现在沦落至与其余五个部府平起平坐的局面,这以后再没有什么特殊的地位可言。

    而相比之下新设的御史监成为目前最炙手可热的焦点,毕竟这个新成立的府衙其职能简直可以说是从吏部硬生生挖过来的。

    而除了御史监外礼部也这次事件的第二个受益者,因为他们得到了主持科试的权利,现在这不出意外的话,日后大明地方所展开的乡试工作将直接与礼部交接,再没有吏部的什么事了。

    吏部元气大伤。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到底发生了什么。

    除吏部以外的其余五部尚书们面面相觑,他们简直难以相信昨日吏部还是六部之首,权柄之重的部门,这让其余五部难以望其项背。

    可仅仅只是过了一夜以后,吏部这个六部中的巨人地位非但就被打倒在地,现在还陷在泥里难以脱身。

    是的,因为皇帝新设的御史监,他们的第一项任务就是配合吏部官员整顿吏部的内制,他们的任务包括审查那十几名已被关押在大理寺监房里的考官们。

    看来这吏部至少两三年别想再抬头了……

    其余五部的尚书们难免有种幸灾乐祸的想法,毕竟在他们的眼里曾经的吏部地位太过于超然了,他的地位仿佛凌驾于其余五部府衙之上,而如今这个地位超然的巨人被拉入泥潭,哪怕现在是同朝为官亦有不少人抱持着幸灾乐祸的看法。

    而面对这些同僚们看似安慰实则是探查究竟的说辞,吏部尚书现在只能强颜欢笑。

    这位吏部尚书心里很清楚,这什么科试出现重大舞弊,自己出现什么吏部内制度混乱,那不过都是皇帝准备削弱整个吏部的说辞而已,他甚至开始怀疑皇帝一开始提拔李大人为科试的主监考官,就是为了借宋王朱慈烺的手抓出吏部所存在的舞弊与其余一些隐弊,然后以此为借口,勒令吏部重新整顿,便借此机会将吏部近半的权利剥离,交到了自己新设的御史监手中。

    因为这位吏部尚书已经查证,这次科试的主考官即他吏部文选司中的李大人,以及此人的儿子与宋王朱慈烺是存在着怨隙的。

    如若不然,传闻中素来不关心朝事的那位宋王岂会有这个闲情插手科试,插手吏部内的事物?

    正因为明白这一点以后,吏部尚书根本不敢为自己的吏部求情,因为他已经明白此次他的吏部失利,并非是因为李大人或者宋王朱慈烺的关系,而在于当今大明皇帝的态度。

    皇帝嫌吏部太大了。

    此后吏部所主持的科试出现百余份雷同答卷的事,终究难免被传开了,这使得在京中逗留等待着科试结果的科举考试士子们大为哗然。

    然而还没等这些科举考试士子们做出什么抗议的举动,朝廷便颁布了最新的告示:大明皇帝拟礼部重开科试。

    是的,皇帝仅仅只是叫礼部重开科试,他们并没有直言对那一科科试监考官的处置,也没有追究那一科科试内舞弊的科举考试士子。

    这让很多人有些不解。

    这些人的不解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大明皇帝的想法,谁能想到大明皇帝根本就不在乎对谁谁加以处置,皇帝要的只是整个削弱吏部。

    这就是眼界的不同所导致的观念差距。

    早朝之后皇帝照例摆驾太极殿,与太极殿的三位大臣们一同审批章折。

    看得出来今日大明皇帝的心情非常不错,很难想象这位大明皇帝在朝中出现此等舞弊重案的情况下还能笑得出来,而且这位皇帝笑地格外敞快。

    我看来赢的人是陛下啊……

    三位大臣对视一眼心中暗暗感慨着。

    能被皇帝提拔内内阁大臣的孙承宗、方逢年等几人的能力自然是不容怀疑的。

    事实上他们在几天前就感觉纳闷。

    比如说皇帝破例将一名名不见经传的吏部小官提拔为科试的主考官。

    再比如皇帝史无前例地提出了皇子陪监的考量,并最终将这个名额交给了宋王朱慈烺。

    这一桩桩看似巧合的事,这事实上真的是巧合么?

    而如今他们明白了,原来这件事的背后一直是这位皇帝在背后推手,借李大人与宋王朱慈烺的恩怨,故意挑唆宋王插手干涉此次由吏部所主持的科试,并且在后者宋王殿下查出科试舞弊等种种事态后,皇帝再借此整个削弱吏部。

    这位当朝皇帝巧妙地将所有参与到此事的人都变成了他削弱吏部的棋子,包括那位堪称人而知之的宋王。

    看来这对宋王殿下而言恐怕是个打击啊……

    孙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