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世界无限传送门_281+282.困难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281+282.困难 (第2/2页)

,高丽人本土作战,地势熟悉,还有坚城可守,唐军方面没有这样的优势,自然是久攻不下,地利不顺,导致天和逆转。

    最后是人和,高丽人下定决心死守,而唐军方面呢,则是状况频出,比如说在攻打安市城前,唐太宗就得知安市城地势难攻,安市城主杨万春机智勇敢有一支强大的守城部队。渊盖苏文摄政高句丽后,杨万春拒绝接受渊苏盖文摄政。渊苏盖文曾发兵攻打安市城,但没有成功,因此只好让杨万春继续担任其职务。于是乎,唐太宗打算先攻打较为容易的建安城。这样拿下安市城南边的建安城,安市城也就不攻而破。李世勣对此表示反对。他认为如果唐太宗先攻建安城,安市城就会切断唐从辽东的供给线使唐陷入被动。于是唐太宗决定还是先围攻安市城。

    据悉当唐太宗和李世勣的部队到达安市城后,安市城的守城者见到唐太宗的旗帜就在城墙上大声漫骂,李世民大怒。李世勣于是请求唐太宗拿下安市城后坑殺全城百姓,这使得安市城的守卫者更加奋力抵抗唐军,就这样李世勣一时间拿不下安市城。

    围城期间,唐太宗甚至从安市城中传出杀鸡宰猪的声音,于是告诉李世勣说高句丽人可能在宴请守城部队准备突袭。李世勣于是作好了高句丽会在晚上突袭的准备。事不出所料,安市城当晚真的对唐进行了突袭。不过早有防备的李世民,亲自率兵击退了高句丽的进攻。

    与此同时,李道宗开始在安市城的东南构筑一个用于进攻安市城的土山。为此,安市城也不断加高东南边的城墙。双方这样对峙了60天后,李道宗的土山已经高到可以看到安市城的里面。李道宗和他的手下傅伏爱登上了土山顶的时候,土山却出现了倒塌,并倒在了安市城的城墙上,安市城的城墙也因此倒塌。傅伏爱这时却擅离职守。高句丽趁乱发动进攻占领了土山,并使其成为安市城防守的武器。唐太宗一怒之下,公开处死了傅伏爱并下令对土山进行疯狂攻击。可惜不过打了三天也没拿下来,李道宗赤脚向李世民请罪,不过李世民宽恕了他。

    总体而言,中原王朝攻打高丽这样的小国,困难是很多的。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没有破釜沉舟的意思,但凡遇到困扰,总会下意识的选择更加轻松的方法。须知很多时候打仗打的就是意志,中原王朝经常会在意志上输一筹,自然也就无法彻底压服对方了。其次就是补给的问题,古代的中原王朝,普遍海军发展不是太好,虽然在东亚范围内算是最强海军了,可还是无法做到大批量军队的投送和大量物资的补给,加上古代的气候和现代还不同,古代的气候在冬天的时候更加严寒,也没有暖气什么的,普通老百姓身体里油水也不足,几点相加,就保证中原王朝在进攻高丽的只能选择春夏之交,而到了秋冬季的时候,就必须战略后退,这一退,就给了对方夺回失地的机会,打下的地盘也只能拱手相让。再然后,就是所谓民风问题了。

    穷山恶水出刁民这句话是绝对没错的,中原王朝饱读诗书礼仪,确实是有谦谦君子之范。高丽这种穷地方,连文化都是从中原学过去的,文化发展相当落后,大部分国民不识字,生活条件还不好,可不就一个个成了野蛮人一样的存在?秀才遇到兵还有理说不清呢,遇到野蛮人你能有什么办法?

    论野性,中原王朝定然是比不上这些险恶之地的居民的,中原王朝屡战屡败,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不得不说,连续两朝的失败,这在华夏数千年的历史上,都算得上是比较罕见的情况了。所以高丽之名,在华夏内陆还是比较有名气的,而曹岩将目标放在了高丽之上,倒不是他自大到认为自己就比隋炀帝强,更不是他觉得自己比唐太宗还牛,当然了,论眼界,他确实比这两位强,毕竟两位都是古人,他们的眼界是有一定限制的,曹岩作为后来人,眼界宽阔一些是应该的。

    他之所以选择以高丽为跳板反攻大宋,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此时的高丽太过虚弱。

    在结束了与契丹的战争后,高丽理所当然的进入了长期和平稳定的时期,因此显宗被视为高丽的“中兴之主”。德、靖二宗时,围绕保州问题,高丽与契丹关系再次紧张,为此高丽修筑了千里长城,其后由于高丽的让步而很快恢复了和平状态。1046年,高丽文宗王徽继位,此时不仅高丽内部安定繁荣,而且对外与契丹和睦相处,与宋朝恢复邦交,与日本实现往来,被誉为高丽的黄金期。文宗在位37年之久,随后的顺、宣、献三朝大体维持守成局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