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24 觉醒的觉鲁思  (第1/1页)
    眼看着安可缇心领神会了。    他自台阶上走下来,从同僚们的后面绕了一个大圈,悄悄的向程洲这边而来。    程洲马上对身后六人说道:“这个觉鲁思其实很想接旨,可他又不住的转头往身后瞟;显然夏国使者也在现场监视他,那使者应该就藏身在他身后的屏风里面。”    “现在已经到关键时刻了,对方一定会忍不住跳出来、拼命阻止觉鲁思接受大宋的封赏。”    “只要他敢跳出来,就按我们原先的演练······”    “弄死他!”    话音未落,果然那红殿后面的屏风大就被移开。    一直在里面偷看的的夏国使者张易欣无法再静观其变了。    他绝不能让觉鲁思接受大宋的封赏,于是‘噌’的就蹦了出来;动作相当敏捷。    张易欣长身而立,怒发冲冠的指责觉鲁思:“觉鲁思,你不是已经答应我夏国的条件了么,怎么还不立即下令杀了宋狗?”    张易欣的态度十分倨傲,对着觉鲁思,像是上官指责下属的似的。    要知道,觉鲁思可是夏国急需拉拢的救命稻草啊!    不得不说,夏王李安身边真是没有人才了;这次放他心爱的小情人张易欣来西州冒险,李安还得是痛下决心呢!    ——    程洲身后的六人就正等着他张易欣出现。    只见陆文隆迅速的将两支仪仗牌子互相一磕,那外表的伪装就碎裂掉落了;原来,这两支仪仗牌子里面就是他的两支战戟。    杨再兴把手中长长的‘大宋宣慰使’认旗一撕,也露出了他的暴力大枪。    这两人如饿虎一般、突然蹿到程洲身前,挥舞着兵器逼开面前的回鹘武士,留出一条通道······    折彦璋早已双手举起、瞄准跑来的张易欣,两只袖箭即刻射出。    之后,张宪也紧接着将代表大宋威仪的仪仗斧枪投向张易欣。    程洲身后的史进,也从伪装的上品犀牛角中取出一对弯刀、护住众人身后。    桑杰撤掉伪装用的‘狮鹫’幡,拿着程洲的二龙棍抡起一个小风车······    张易欣危险了。    ——    张易欣是夏王李安最宠信的人。    是李安最后留下的唯一面首,其他的面首在李安残废之后都遣散了。    李安因为在国内行事过于残暴,而且他的‘龙阳之癖’让一般人难以跟他亲近,所以导致手下无人可用。    这次和亲事关重大,李安只得派心爱的张易欣来西州回鹘主事,至少张易欣的忠心是不用怀疑的。    张易欣其实武艺不错,他原先在夜魔组织里受训;后来偶然碰到李安,两人眼神里碰撞出火花才被李安带在身边。    他提前三个月就跑到高昌城,带来最后的‘夜魔’精英在此布局,自以为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可是,程洲也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    因为张易欣的使用不当,夏国最后的‘夜魔’精英几乎损失殆尽;这就是李安任人唯亲的恶果!    这还不算完呢,张易欣正面碰上程洲的结局······会是怎么样?    在来时路上,程洲早就将各种临时预案和六人组演练了很多遍。    袭杀夏国使者的战法当然是重中之重,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已经有太多案例可寻。    而且咱华夏祖先最擅长干这种“火中取栗”、“虎口拔牙”的高风险、高回报的勾当了。    最牛逼的是:竟然能做到成功率百分之百!    我程洲难道会给祖先丢脸?    不存在的。    不管你夏国使者的身手怎么样,我都把你当高手看待。    这时折彦璋的两只袖箭,按照演练规划特意射向张易欣的右胸。    张易欣要是文弱书生,这两只袖箭也就射死他了;如果他功夫厉害、反应奇快,自然会往左边闪躲,那就正好撞上张宪投掷的斧枪。    张易欣的反应确实很快,六年前他就是随李安从青塘逃脱的少数几人之一。    只是,好运不可能一直伴随着他,这次他被张宪的斧枪截个正着。    “呃——!”    只发出一声短促的惨呼而已,张易欣已被张宪的斧枪穿透、击飞。    这就是程洲事先演练好的套路,各人分工明确,杀招及其简单、粗暴、有效。    事先将对方的闪躲应变都考虑到了,出手的人又都是大宋数一数二的高手;能被程洲集团这么‘精心对待’,张易欣也算虽死犹荣了。    ——    觉鲁思能答应张易欣躲在他背后,但他就算再畏惧张易欣,也不可能允许张易欣带着随从一起进去。    所以夏国使团,只有张易欣一个人在红殿里。    他为自己的傲慢无礼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高昌王,抱歉!十分抱歉!”    程洲深施一礼:“当时形势急迫,我看到您背后突然蹦出一个刺客,没时间解释!我们先出手帮您除掉了这个偷袭的贼子。失礼之处,还望见谅!”    觉鲁思此时如坐针毡、冷汗直流:“啊、刺客?他、他是······”    程洲满脸憨厚且真诚的看着他:“他?您认识他?是您事先安排他躲在红殿里面的?”    觉鲁思:······    “额,我不认识他!”    觉鲁思是真的没想到,程洲就敢在自己的地盘上暴起杀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