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13章 四月芳菲尽 (第1/1页)
海道笑着递上了自己的诗稿。 老进士点头,让海道在旁边的休息地等待结果。 海道一走开,老进士的身边马上聚了几个人。 他们是来看看,这久快就射的人,能射出什么精华。 于是,海道的诗,便呈现在他们的面前。 一个人说:“这诗晋级没问题,但是也就平淡些。” 另一个人说:“对,我也有这感觉。” 老进士则抓着胡须说:“你们只看了一眼,再多看几眼试试。” 几个人马上又去读诗,慢慢地读。 但细读之,他们终于发现了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 “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老进士说。 “对!这道诗让我陷了进去,越看越喜欢。” “桃花与春光同步,一片至景现人间。这首诗太妙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好一个无觅处,好一个此中来,让我仿佛看到了那转入的春色。” 这几个人在这兴趣勃勃地议论着,让旁边的观众心生念想:能不能将这诗给我们看看? 就是那些比赛场上的选手们也埋怨:“你们在开卷前,当着我们的面夸人家,对的起我们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