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48章 有速度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第1/1页)
王步安觉得刘振华说错了。 他应该说是125第一次上高空。第一次火力全开。 因为在此之前,125已经上过天了。 在出厂之前,肯定有试飞的。 否则,它是怎么从工厂到达实验基地的? 在到达实验基地之前,125肯定是被反复的试飞过,确定是没有致命的问题,才有可能到来这里。 只不过,出厂前的试飞,是由工厂本身完成的。基本目标就是“飞起来”。 而到了实验基地,则是全方位的考察。是要求“飞得好”。 “飞起来”和“飞得好”之间,差的太远了。 任何一款发动机,都能够让飞机“飞起来”。 但是,要做到“飞得好”,可靠,稳定,可以长时间的反复使用,那就不容易了。 华夏的航空业,一直都被卡在这一条。 为什么所有的航空人都会对歼八有很深的感情? 为什么性能更优秀的苏27都退役了,还有部分的八爷活跃在海空之间? 因为它是华夏航空业的第一个孩子。 在它的身上,华夏航空人倾注了太多的心血。 也是从跌跌撞撞的制造出歼八开始,华夏的航空业才逐渐的开始腾飞的。 没有歼八,就没有今天的20等明星。 现在,八爷又要贡献最后一份力量了。 果然,不久以后,韩雪薇又抱回来了大量的资料。 正是出厂前的试飞数据。 数据非常多。非常详实。 每一次试飞的时间、速度、高度、状态,都有详细记录。 外行的人看到密密麻麻的数据,多半会头痛。但是内行的人,只要是看几个关键的数据,就基本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在出厂前,125总共飞行了25个小时。最大飞行速度08马赫。最大飞行高度2500米。 显然,这些都是非常保守的数据。刚好是证明125能够飞起来。 为什么数据会这么保守?条件限制啊! 第一,工厂的试飞员经验有限,技能有限。万一出现险情,不好处理。 第二,速度太快,就会超出空域范围。 第三,飞行高度是需要协调的。必须实行空中管制。 只有在实验基地,才有比较广袤的空域,可以尽情的放飞。速度和高度都没有限制。试飞员也富有经验。 我们国家的民用机场很多,商业航线非常密集。尤其是东部地区。 想要清理出一片安全的空域,几乎不可能。 除非是强行实施空中管制。 可是那样一来,滞留的航班就会非常多。被延误的旅客是要强烈不满的。 “王步安,你过来。”刘振华招手。 “来了。”王步安急忙过来。 “我们几个人先碰碰头。” “好的。” 一行人进入会议室。 只有五个人。 刘振华。 王步安。 袁震。 厉同贺。试飞中队副中队长。 郑金诚。实验基地副主任。 主要商议的话题,就是第一项试飞内容。 如何检验125的推力。 包括两个小内容:飞行速度。飞行高度。 显然,直接是冲着双三去的。 对于任何飞机不仅仅是战斗机来说,双三,都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指标。 飞行速度3马赫。 飞行高度3万米。 即使是在太空密密麻麻的布满侦察卫星的今天,这两个指标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特别是对于飞行速度来说,3马赫绝对是彪悍的。 天下武功,无坚不摧。唯快不破。 导弹依靠的是什么? 就是速度啊! 普通的导弹,飞行速度大概在35马赫之间。 很少有超过5马赫的导弹。 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是飞行速度超过5马赫,就能够躲开大部分导弹的追杀。 问题是,直到目前为止,尚未有超过5马赫的列装战斗机。试验机、概念机之类的不算。有部分的概念机,甚至能够达到6马赫的速度。但是没有实战意义。它们的成本,还有可靠性和稳定性,注定了是不可能列装的。 现代空战,速度也是制胜法宝。 速度越快,意味着你占据主动权的可能性越大。 空战也是有制高点的。 只要抢占了制高点,就能增加胜利的概率。 万一不幸落败,逃亡的几率也可以增加。昔日的米格25,就是依靠速度甩开敌人的。 只要是甩开了敌人,你就有机会卷土重来。 尤其是在面对大量敌机的时候,速度简直就是笑傲江湖里面的独孤九剑。 你要放风筝? 你要曼古歹? 你要各个击破? 你要诱敌深入? 你要单刀直入? 你要剑走偏锋? 都可以。 只要是有足够的速度,你就可以为所欲为。 没错,就是为所欲为。 在空战中,有速度,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那么,问题来了。 想要突破3马赫,不容易。 除了需要非常强大的发动机推力之外,还需要其他零部件的配合。 特别是机身蒙皮的配合。 铝蒙皮无法承受极度高温。一旦超过200度,就会变软,甚至是熔化。 钛合金?钛合金当然可以。 可是,钛合金太贵了。承受不起。 那么,唯一的选择,只能是不锈钢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