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六十七章 荀爽老大人 (第1/1页)
这郭奉孝,王旭都不知道说他什么好了。 还真不亏浪子之名。 … “哟!这不是英明神武的武王吗?不和那狐狸精呆着,还回来干嘛啊?”王旭刚刚打开房门,蔡琰那幽怨的声音就传过来了。 “琰儿!我在和奉孝商量事情,后天我准备去颖川一躺,为奉孝提亲。” 蔡琰微微一愣,随后笑道:“奉孝是该成家了,整个武国,随夫君一起走过来的,也就奉孝还没有成家了。” “不知是谁家的女儿啊?” 王旭摇了摇头道:“还能是谁,荀家的。” 蔡琰微微点了点头道:“那就好,采儿meimei总算没有白等。” 王旭愣逼了,说道:“琰儿,你认识荀采儿?” 蔡琰微微一笑道:“那是当然,他的父亲荀爽老大人与我父亲可是好友,只可惜已经仙逝了。” 王旭这才明白,是了,蔡邕和荀爽都是汉末的名仕,不认识才怪呢! 这个荀爽可不简单。 荀爽,字慈明,一名谞。颍川颍阴人。东汉末年大臣、经学家,尚书令荀彧之叔,名士荀淑第六子。其兄弟八人俱有才名,被时人称为“荀氏八龙”。 荀爽排名第六位,但当时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之评。他自幼聪敏好学,潜心经籍,刻苦勤奋。汉桓帝延熹九年,太常赵典举荀爽至孝,拜郎中,对策上奏见解后,弃官离去。 为了躲避党锢之祸,他隐遁汉水滨达十余年,专以着述为事,先后着《礼》、《易传》、《诗传》等,号为硕儒。 荀爽见董卓残暴,与司徒王允谋除董卓,但在举事前病卒。 荀爽还是荀彧的叔叔,也是荀攸爷爷辈的人,但是他可不是靠荀彧和荀彧出名的,而是自身就很厉害。 荀爽从小好学,十二岁时即读懂《春秋》、《论语》。当时的名臣杜乔见到他后称赞说:“可以为人师。”荀爽于是益发深思经书,乡里有喜庆丧吊,他不参加,朝廷有征召,他也不应。颍川郡当时流传这样一句话:“荀氏八龙,慈明无双。” 汉桓帝延熹九年,太常赵典推举荀爽为至孝,授任郎中。 他上书请求进孝道,行三年之丧,正男尊女卑之义,讲究礼制,“省财用,实府藏”,“宽役赋,安黎民” ,奏章送上后,就弃官而走。 后更遇第二次党锢之祸,荀爽便隐居海上,再南逃到汉滨,十多年间,以着书为事,被称为“硕儒”。 汉灵帝光和七年,因黄巾起义爆发,灵帝刘宏被迫解除党禁。 党禁解除之后,五府都征召荀爽,司空袁逢察举他为有道,荀爽都未应命。 到袁逢逝世时,荀爽为之服丧三年。时人往往效法他,成为风俗。当时的人,妻子死了,多不行服,虽然父母死了,也还有吊丧问疾的。又私自为其君父及一些名士死后立名。 荀爽都引经据典论其正误,虽说不能都依他的改变,但还是有一定的作用。后来朝廷派公车征召他担任大将军何进的从事中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