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四十章:辽东道节度使 (第1/1页)
此话传入城中,守军十分的气愤,反倒斗志高涨了起来,个个悍不畏死,放言要死战到底,既然怎么样都是死,反正也没有了活路,那还有什么好怕的。 不怕死的敌人,才是真正令人可怕的对手,唐军也因此久攻不克。 这时,高句丽的降将高延寿献策说道:“应该释放高句丽降将与妻子团聚,以动摇安市城守军的心,然后移兵进攻乌骨城,该城守军弱少,可朝至夕克,最后麾军南下,平壤可唾手而得。 群臣诸将亦建议,应该与张亮所率水军会师,并力攻拔乌骨,“渡鸭禄水,直取平壤,在此举矣。” 李世民听了之后,也觉得非常有道理。正要采纳这一建议时,但李道宗却极力阻止。 他认为如移兵乌骨,则建安、新城的高丽守军必定会紧随我们之后,我军则有腹背受敌之忧。 因此,他主张先破安市城,再取建安,然后长驱而进,“此万全之策”.唐太宗遂打消了移兵乌骨的念头。 李道宗的建议当然是万全之策,但是这就让唐军陷入了正面作战一颗颗拔高丽建立的诸多“钉子”的过程,战争必然旷日持久,而且当唐军拔完所有的钉子之后,还能有多少兵力来进攻高丽的都城平壤呢? 显然按照这样的方针来办,想要一举攻灭高丽就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日午后,安市城中传出猪、鸡鸣叫之声,李世民估计高句丽守军可能夜袭唐营,遂严兵设备。 果然,高丽数百人于夜半缒城而下,唐太宗亲自驰至城下,麾军急击,高丽军死者数十人,余者只能退回城中。 第二天,李世民又命令江夏郡王李道宗,督促众人在安市城南修筑土山,以逼城内。 城内守军亦增高其城,与唐军相拒。双方兵士又分番交战,每天都要六七回合。唐军兵士用冲车炮石,摧毁楼堞,城中守军即用木栅塞堵被打出的缺口。 江夏郡王李道宗在修筑土山时,足部受伤,唐太宗亲自为其针灸。 因此,筑山昼夜不息,先后历时六十多天,用工五十多万人次,山顶距城仅有数丈,下临城中。 江夏郡王李道宗,派果毅傅伏爱将兵屯土山之顶备敌。由于山顶过高,根基不固,屯兵过多,土山塌倒,压坏了城墙一角。 这时正值傅伏爱擅离职守,高丽守军数百人从城缺处杀出,占据了土山,“堑而守之”。 如此一个绝佳的攻克安市城的机会被如此浪费,还反而被对方转为自己的防御屏障,太宗怎能不大怒? 于是将傅伏爱斩首示众,令诸将率兵夺回土山。 但接连三天进攻,均未奏效。道宗赤脚行至旗下请罪,太宗以其破盖牟和辽东之功,特予赦而不罪。 战事一拖再拖,天气慢慢的开始变冷了,辽东这地方,一旦变冷的话,对还道而来的大唐大军,形势是极为不利的,李世民不得不下令退兵回朝。 虽然说这一次的征讨高句丽,并没有达到李世民战前制定的目标,但收获其实也是巨大的。 接连攻下了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等十座城池;还从辽州、盖州、岩州三洲,迁徙7万人口到中原;在新城、建安、驻跸三次大战,斩获高句丽军队首级四万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