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零五章:枪(二章合一) (第1/1页)
大唐可以更强第202章枪“砰”的一声响起,一颗黄铜制成的实心子弹,带着一道火光,还有一阵轻烟,射向了一只可怜的小羊,小早头部中弹之后,倒在了地上,无力的挣扎了几下,便彻底断气了。 “一枪毙命,成功了,我们终于研究出了,陛下所设计的火枪了。” “终于成功了,希望这一次的效果,可以让陛下满意。” …… 一帮人跑到了己经死了的小羊面前,激动的欢呼着,这只小羊应该算得上是这个世界上,第一只死在枪口下的动物吧! 李中华听到长安大唐科学研究院,简称唐科院送来的捷报,再一次全面提升了科技含量的火枪,终了成功的生产出了样枪,并且成功的通过了训练,马上放下所有的事情,亲自前往大唐科学研究院,他必须亲眼验证一下,再一次重新改良过的枪支,杀伤力到底有多强? 皇帝亲临大唐科学研究院,全院的师生们无不欢欣鼓舞。 身为皇帝,出行的时候,身边却是有文武百官跟随的,还有御前护卫,宫中精卫,阵容很大,想要低调都基本上是很难的。 大唐科学研究院的师生们,为了在皇帝陛下面前,表现一下大唐科学研究院的士气,可是做足了准备。 这些年来,李中华对大唐科学研究院的关心和投入,可以说是不遣于力,要钱给钱,要资源就给资源,要人便给人。 不仅如此,李中华还经常指点他们,避免他们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李中华虽然动手能力不强,对枪支弹药方面的知识,了解的也很有限。 但他毕竟是从二十一世纪穿越过来的人,就凭他那一点,在二十一世纪看来很一般的关于枪的见识,还有枪的发展史,随便指点一下他们,便可以让他们少走很多弯路,节约大量的时间。 所以大唐科学研究院的师生,对方李中华这个皇帝,那可是发自内心的又敬又爱。 一群羊在草场上奔跑,一排士兵手持长枪,点火,开枪。 在阵阵的枪声中,一只又一只的羊被击中,倒在了地上,有的被击中了要害,倒地之后挣扎了一下便死了,有的虽然没有击中要害,但也痛苦的倒地不起了。 文武百官在亲眼见识了枪的威力之后,一个又一个的惊惧万分。 在枪的威力下,任你武功再好,你能够一枪撂倒,谁又敢说不怕呢。 别看现在的枪威力还行,但也是经过了十多年的不断努力研究,才有了现在的成果。 虽然李中华有着超前的见识,但这个时代一切的东西都没有,全部需要靠自己来加工完成。 比如车床,想做真正有用,威力够大的枪,就必须用金属来做枪,否则一切都是扯蛋。 用金属做枪管,又怎么少得了车床呢?所以想研究做出真的枪来,必须先做出车床来。 真正的枪,是指利用火药燃气能量发射弹丸,口径小于20毫米的身管射击武器。 以发射枪弹,打击无防护或弱防护的有生目标为主。是步兵的主要武器,也是其他兵种的辅助武器。 在原来的历史上,要在1259年的南宋后期,我国才发明了以黑火药发射弹丸、竹管为枪管的第一枝枪,名叫突火枪”。 其基本形状为,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胀的部分是火药室,外壁上有一点火小孔。 后段是手持的木棍。其发射时以木棍拄地,左手扶住铁管,右手点火,发出一声巨响,射出石块或者弹丸,未燃尽的火药气体喷出枪口达两三米。 这种原始的火枪真正所能起到的,也只有心理威慑作用,首先,由于火药的原料配比问题,其推力相当有限,射程大概不到一百米,又因为射击方式很僵硬,根本不可能运用现代的“三点一线”式瞄准方式。 再因为其枪管为竹管,在射击了大约四到五次之后,枪管末段的竹质就会因为火药爆炸时的灼烧而变得十分脆弱,摔在地上就会折断。 更有甚者,射击的时候因为膛压过高干脆炸膛,竹子哪里撑的住那样的爆炸,很少能成功开火,所以只有心理威慑作用。 有李中华在,当然要选择跳过这个阶断了,这样的将研究发明出来了也没什么作用,简直就是鸡肋,如果有用的话,南宋也就不会被元朝给灭了。 到了元朝,先是火药的配比被重新调整,导致同样体积的火药,其在相同空间内所引发的爆炸气流压强比原来的压强提高了大约三倍,即是说,弹丸的加速度变为了原来的三倍,出膛速度变为了原来的近二倍。 而与此相对的,竹管制的枪管被换成了生铁管,能承受的膛压大幅度提高,这样一来,火枪的使用价值由于威力、射程和耐久度的提高而大有提高,因其子弹,主要以石块和铅弹为主,所以这种新式的火枪被命名为“石火矢”。 不过,由于它的体积大,且十分的重,并不是替代弓箭的优秀装备。 同时代,元朝也制造出了早期的手枪,其虽然便于携带,但威力和射程都低的可怜,基本上没有战术上的价值。 至于西欧方面,出现同类武器是在十四世纪中叶的意大利,其名叫“火门枪”,其实基本类似以后的“火绳枪”,但体积和重量都远胜后者,而杀伤力似乎和火绳枪差不多,所以,这种武器主要是用于城堡要塞的防御。 当时骑兵也装备了火枪,德意志的枪骑兵们就曾用“火门枪”把法军打得惊恐万分。 骑兵用的火枪要短一些,小一些,射击时先用绳子把枪拴在脖子上,在马鞍上支一个“Y”形的架子架住枪管,后部的木棍抵住胸前的铁甲,右手点火。 到了十五世纪初期,战场上出现了更小型的手持火炮,原先的“火门枪”的木制握柄被重新设计过,射击时能够倚靠在士兵的肩膀上,而不再是架在支架或者地上,从而,步枪的定义被正式确定为,单兵肩射的长管枪械。 而且,工匠们在新式火枪的枪膛内装进了一种能够控制点火的机械装置。 但是,这种武器只有在近距离,乱枪齐射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出较大的威力。 到了十六世纪中叶,在日本战场上小放异彩的“火绳枪终于出现。 最初的火绳枪的点火机构是一个简单的呈“C”型的弯钩,其一端固定在枪托一侧,另一端夹着一根缓燃的火绳。 火绳是经过硝酸钾或其它化学药物处理的麻绳捻成的,到了后期,也有用火棉拉成丝与浸过蓖麻油的麻绳捻在一起,阿拉伯地区甚至使用“燃水”浸泡麻绳制作火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