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一章 风雨欲来(求收藏!求推荐!)  (第1/1页)
    看着林思乐肃然的神情,常乐就知道此言非虚。    他的眉头不由的深深皱了起来,这件事牵涉的人越来越多了。    从已知的信息来看,这件事本是男女之间的意气之争,却在短时间内发展成一件上达天听的大事。    要说这中间没有人推波助澜,打死他都不信!    常乐刚才在一本名为《吴国史略》的史书中看到过。    吴国国君……    现在是前国君了。    前国君孙崇圣二十三岁即位吴王,花费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依靠他的铁血手腕完成高度的中央集权。    大将军孙崇山和大司马朱庭御的兵权,还是后来被赋予的。    且只有掌兵权,无调兵权。    若要调兵,需大将军和大司马都亲自到场,方可调动一千军士,再往上便需国君的虎符调令。    可这两位却是十多年的对头,若非国家大难,双方根本不可能一条心。    而且这位先吴王在第二年便锐意改革,真正贯彻孔子有教无类的理念,剥去了对参考科举之人的种种限制。    无论士农工商皆可参与科举,将三年一科的科举制改为每年开科。    三月县试,考秀才;六月府试,考举人;九月州试,考进士;十月会试,分三甲,其后殿试点状元。    先王还将功名等级进行了再划分,降低了童生功名的考取难度。    只需在私学或县学内通过基准测试,就可成为童生。    连续上缴十个月赋税,无拖欠,无劣迹的平民,都可以用一碗粟米,换读书三天。    而且家中若有一人参军,即可有另一人免费入县学读书。    在这个制度的激励下,吴国的现役军人和读书人数量激增,连许多的农人都能认几个字。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具有革新意义的新政,吴国的国力在这五年里,极速腾飞。    终是天妒英才,一代贤王年仅二十八岁便骤然薨逝,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这消息是从县丞大人处得知的?”常乐问。    林思乐点头道:“方才周班头巡街路过,顺便进来捎了口信。”    常乐恍然,这就难怪了。    看来,这位县丞伯父和那黄翰林,是真的都身处大司马对面的阵营。    他也从想在监狱翻身的咸鱼,误打误撞的成为了这个阵营的出头鸟,变身成为别人手里的棋子!    虽然常乐不喜欢被人算计利用的感觉,但做人不怕被利用,就怕你没用。    常乐闭上双目,尝试把自己代入黄翰林阵营,在心中细细的推演。    若我是这一阵营的大佬,听到底下有人上报,政敌嫡系的恶行,我会怎么做?    首先言语上,我应该会先表明态度,为自己定下立心持正的基调。    当然,若是有人想翻身出头,那不妨就助他一臂之力,顺便看看他的能力。    若能力太差,死了也不可惜。    若能力不错,必要时可以再推一把。    若能力极佳,那就当是培植新人。    新君上位,总得用一批新人不是?    常乐想清楚当下的形势,认清了自己处于什么位置。    大人物们想拿我当棋子,我又何尝不是借他们的势呢?    既然都有自己的目的,互利互惠罢了!    ……    吴国,京城学宫。    一品内阁大学士李大白端坐于杏树之下,传道讲学,杏园中的数十名学子听的如痴如醉,脸上都洋溢着得道般的喜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