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四章 新的矛盾 (第2/2页)
粉。 对于这时的一般农户来说,麦饭才是麦子的正确打开方式。就是将脱壳的麦粒,直接蒸熟当饭吃。各位自行想象下这个口感,所以在石磨出现之前,麦饭一直都是穷人的食物,因为容易吃坏肚子,地位甚至还不如黍米呢。 对于陆哲想要种麦子这个事情,村人是持反对态度的,而陆哲自己,也对自己这个计划没有什么信心,毕竟他也没有种过地,于是,再次表示自己的制盐秘术可以给自己换到足够粮食,自己只是想试试而已的态度后,陆哲也从善如流地将家里的地一分为二,一半种麦子,一半种黍米。算是勉强让林姜氏之流不再数落他。 在种植什么作物上,村民勉强跟陆哲达成了共识,而且或多或少地,都用一副看败家子的目光看着他。 而陆哲关于种植方式的坚持,让村人彻底难以苟同。 陆哲后世也去过不少次乡下,看到过麦田,大概知道麦田是什么样子的。而且深耕细作,高垄密植这个是后世获得高产的基本要素,这一点陆哲是毋庸置疑的。所以陆哲按着记忆中麦田的样子,给插秧组描述一番之后,村人纷纷炸锅了。 哪有这般种地的。听过陆哲的要求之后,所有人都是一副惊诧的表情,原来,因为唐朝地力的原因,唐人插秧的间距都很大,为了保证每一株作物都有足够的养分,而陆哲要求的,竟然是插得如此密密麻麻,这不是浪费了土地和种子么,村人们都表示哪怕陆哲自家的地,自己也不能看着陆哲这么胡搞。 事实上,汉唐之人,种地都比较稀,确实也是有地力的原因,不过导致古代收成一般的很大原因,就是农人们除了浇水以外,其他的事情都不怎么做,稀疏的田里经常长了不少草也不拔,所以陶渊明才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之语。 当然不是因为古人懒,中国的农民,向来都是最勤劳的一群人,只是因为一是缺乏这方面知识,只有经验丰富的老农才慢慢地摸索出一些经验,但是因为缺乏文化和受限于古代资讯不发达,很难系统地流传开来。而且古代的技术官员,也很难受到重视,这就导致了农业技术的发展缓慢。 二是缺乏相应的工具,古代农民的劳动强度非常地高,远比现在的农民要辛苦得多。“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都只能算小意思,种田,是全家老小的事情,是一年四季的劳作。 三是古代的农民除了应付生计以外,还要应付沉重的徭役,哪有什么时间来搞这些。 所以,古代那些所谓耕读传家的人,一般都是大地主,例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其实就是个大地主,家里三代为官,广有田地,光房子就有三处,而且田庄广有别业,而且因为是士族,不用缴纳税赋和徭役。所以他才能愤而辞官,如果他真的穷得一比,跟一般农民一样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你看他会不会为了五斗米当个舔狗。他所谓的“贫穷”,不过是跟当时的世家大族比罢了。类似后世那种小老板哀叹着自己跟马爸爸比起来,只是个乞丐一般。 这就跟后世一样,嚷着回归山林,包了个山头搞生态农业的,大多数都是些有钱人,在后世,有钱人承包个山头当农民可是说是逸趣,而一般的农民,还是很苦的。 老子虽然没有种过地,但是还是知道一点如何科学种地的,陆哲的耿劲也上来了,虽然对于种植没有经验,但是他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深耕细作这个路子是对的,不然后世的耕地那么少,还是养活了那么多人,而且还是在不少耕地改了厂房和改成了蔬菜大棚的情况下。再说,五庄观身处山中,耕地本来就少,虽然不用交税,但也是半年野菜半年粮。自己这个搞法才是正确的。 怀着这个想法,陆哲跟村人争了起来,连梦中那个赤松子都搬出来了,但是村人还是十分怀疑,最后,还是在明长老的干涉下,勉强达成了共识。 “等着吧,到了秋天,一定会让你们大吃一惊。”陆哲轻轻地锤了锤已经变得酸痛的要,一边恨恨地自言自语。 因为村人都不认可陆哲的搞法,所以陆哲只好向村人表示,自己来就好了。于是,每日做完早饭之后,陆哲还要急急忙忙赶到自家地里,按照自己的想法插秧。 “当个先知,确实还是痛苦的。”晚上,累得直不起腰的陆哲瘫在床上,累得饭都不想吃,一边无奈地看着窗外的星空。 窗外的夜空很纯净,漫天的星斗,极为好看。 像极了当年哥白尼看到的星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