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山门异类_第一百二十章 桃李春风一杯酒(二合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章 桃李春风一杯酒(二合一) (第2/2页)

倒是一脸坦然,仿佛面前被他消灭一空的杯盘不是他干的一样。

    “哈哈哈,公孙先生亦是有趣之人。”几人同时笑了起来。

    “去岁河南道粟米大熟,某亦曾问家中老农,言说今年风调雨顺,想必粮食亦是丰收,不知……”笛声已止,第一个开口的是郑德瑾,欲言又止地看着众人。

    饭桌上谈事,这种习惯早就体现在中国人骨子里了。

    “郑郎君无须担心,前些日里,这吐蕃使者禄东赞欲求赐婚,官家不悦,遂拒之,禄东赞匆匆离长安而去,吐蕃者,虎狼也,必不肯轻易揭过此事,而官家亦有心于吐蕃一战,令刊江牛统军秘密练兵,牛统军滞留陈州,便是为此事尔。”作为陪着禄东赞一同前往长安的崔元礼,对于此事比较有发言权。

    “哦?官家竟然欲与吐蕃开战?”虽然杨弘毅早就知道了,但是还是做出一番吃惊地神色。

    “那是自然。”卢拙玉白了杨弘毅一眼,对于此人的演技,在心中打了个差评。

    都是千年的狐狸,你给我在这里讲什么聊斋呢。

    “据说官家得奇人献策,着牛进达密练一军,意欲出兵吐蕃,想必此事,杨郎君,崔郎君,还有郑郎君,汝等比某家更清楚。”卢拙玉看着三人,意有所指。

    “竟有此事?”“此间秘事,某哪曾耳闻。”三人之中,只有郑德瑾一头雾水。崔杨两人都心知肚明,此刻两人眼前均是浮现出一个且歌且行,谈笑杀人的少年模样,但亦装作第一次听到的样子。

    “去岁河南道大熟,而与吐蕃更近的剑南道去岁欠收,一旦与吐蕃交战,牛统军必定与河南道征粮,届时…….”

    “三州之地,粮价必涨!”卢拙玉幽幽地吐出一句让几人心跳加速的话。

    “况且,今秋是否亦是大熟,还在两说之间,某所言对否?公孙先生?”卢拙玉盯着那位道装老者。

    “公孙先生?”所有人一起都盯着这位胖胖的道装老者。

    “公孙先生乃世外高人,尤擅长农家之术,亦是吾卢家客卿,关于农事,怕是整个大唐,亦难有出其右者。”卢拙玉有些自诩的介绍到,老者听到此话,更是小心翼翼地站起,再次与三人为礼。

    “老朽公孙浩,略通稼穑之术,据某观之,今岁贪狼犯于荧惑之间,且鱄鱼鸣于南山,鵕鸟现于西疆,怕是今岁有大旱至也。诸位郎君可曾发觉,此时不过初春,便如此之暖,百花提前开放,若是夏日至,这禾苗干枯,田地干涸之景,怕是随处可见也。”

    公孙浩捋了捋不多的胡子,眼睛却从未从面前的酒杯中离开。

    “不愧为世外高人。见微知著,杨某(崔某)佩服。”崔杨两人一起说道,心中也顿时有了底。

    其实两人心中跟明镜一样,什么世外高人,分明是卢家所豢养的山门中人,今日请他过来,无非就是安其余几人的心,因为这种人崔扬两家也有养着,而且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现在想来,这卢庭栋一反常态,在陈州之地盘桓良久,怕是卢家早就在布局此事了,哪怕没有这仙人弟子搅局,这卢家,也定不会让吐蕃联姻成功,所以这卢拙玉才饶有兴味地特地去了一趟天然居,就是为了看看助了他卢家一臂之力的仙人子弟,到底是何方人物。

    此时,同样的念头,浮现在崔杨两位郎君的心头。顿时明白了卢家之人为何这段时间频繁出入郑太守府。

    既然要在陈州屯粮,作为陈州士族之首的郑太守一家,肯定绕不过,也要分一杯羹,怕是这卢公庭栋,早就把此事知会了郑太守,所以才有今日的几人会面,就是因为此事已然确定,老一辈人不好出面,让几名年轻子弟来分蛋糕的。

    而今日请公孙浩来的目的,主要还是安郑德瑾的心,毕竟郑太守只算是二等人家,一般也接触不到山门中人的。崔杨两人心中同时有了结论。

    果然,公孙浩一席话之下,郑德瑾眼中一亮,也顾不得遮掩了,脱口而出道:“可是这任城公主,年前也欲加入此事,不知为何,前几日遣人告知在下,任城一脉,不再参与此事。而这牛统军……”郑德瑾欲言又止。

    哎,到底是分家子弟,吃相如此难堪。三家郎君同时心中一叹,对于郑德瑾的评价又低了几分。

    虽然不知道亦是涉及此事的任城公主,为何中途退出,不过作为拥有更高视野的三位郎君,倒是隐隐猜到几分,但是郑德瑾此话一出,更是赤裸裸地暴露了他的吃相。

    趁着出兵征粮,世家囤积居奇,大发其财,若是军中无人配合,亦是难办上几分。在原本的计划里,这个军中的角色是由左武卫一系的首领,任城王一脉来担任的,虽然牛进达亦是属于左武卫一系,但是其分量不够,吃不下那么多份子。而任城王一脉突然退出,怕是避免引起官家猜忌和疑惑,故尔退出。

    虽然隐隐有此一说,但是三位郎君俱是认为,这任城王一脉,也是谨小慎微过头了。而掌握陈州军政的郑德瑾提出此事,心中所想的,无非就是自家大人与牛进达之前的矛盾,怕是此事从中有梗,同时,他也认为牛进达只是任城王一个下属,自然不可能给他与任城王一样多的份子。

    说到底,郑家所图者,无非就是多分一点份子而已。

    “这统军府之事,自是交予杨某。弘农杨氏,向来都求公正,做事无愧于心。”杨弘毅喝了一杯酒,恰到好处的说道。

    在座几位,谁都知道弘农杨氏与牛进达交好,所以崔卢二人,之所以把山西士族的杨氏拉进来,一方面是因为杨氏在江淮一代势力不小,另一方面也是要他作为军方与自己这一边的中间人。

    “若是如此,那便再好不过。”听到无愧于心四个字,郑德瑾心中一喜,成了,自然杨弘毅都如此说,自家也可以多分一点份子了。

    “既然如此,那某等便共同进退,从明日起,吾便着令手下商贾,开始收购粮食。”郑德瑾大喜过望,立刻拍着胸脯表态。

    “陈州之地,吾等自是以郑郎君马首是瞻。”卢杨崔三位郎君一起对着郑德瑾拱手为礼,脸上也都浮现出恰到好处的笑容。

    “几位郎君言重了,哪至如此,哪至如此,呵呵呵。”三位郎君的一同行礼,让这位郑太守之子,有些飘飘然起来,浑身骨头都轻了几两。

    “来人,上酒,吾要与几位郎君做长夜之饮。”郑德瑾豪气地一挥手,让家中仆人重新上酒上菜,又命歌姬在吹上一套蔡氏五弄来。

    “敢不从命?”三位齐声笑着说道,至于他们心中怎么想的,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于是,在微凉的春天夜风中,在观鱼园中桃李花开香气的伴随下,淡淡笛声中,山西与山东的士族相对而饮,共同瓜分着桌上带着人血的胡饼。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