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六章 传说中的车辆发明者黄帝 (第1/2页)
还好,沈笑夫通过这段时间的中考复习,数学底子也算打扎实了一些,脑洞很快打开,答案很快找到。 “哦,我刚才在思考啊。 现在来给你讲解一下。 这道题目涉及的问题,一般称做二次相遇问题,因为它们有两次相遇。 二次相遇问题的解题关键是: 第一次相遇时,两辆车子共走了一个全程。 第二次相遇时,两辆车子共走了三个全程。注意,这是解题的关键。 为了讲解方便,设甲从A城出发,乙从B城出发。 第一次相遇时,在离A城52千米处相遇,说明甲走了52千米。 第二次相遇时,又在离A城44千米处相遇,说明甲车走的路程差44千米两个全程。 当两车合走一个全程时,甲车走了52千米,所以当两车合走三个全程时,甲车应该走三个52千米,即52*3=156千米。 所以两地距离是/2=100千米。 综合算式是 /2=100千米。 怎么样,明白了吗?” 沈笑夫一边说,一边写。 沈玉玲趴在一旁的桌子上,侧着脑袋,认真地看着、听着、想着。 眼睛眨巴眨巴。 当沈笑夫问她明白了吗的时候,沈玉玲机械地点点头。 沈笑夫知道,小家伙肯定是似懂非懂,看到了答案,但是对于答案怎么来的,估计还没整明白。 沈笑夫笑呵呵地看着小家伙,心生怜惜。 小家伙沈玉玲盯着题目和沈笑夫写的解答,认真地看了一会儿,脸色逐渐舒展,最后说道: “哥,我弄明白了。关键是三个全程。之前,我对三个全程总是想不明白,现在弄明白了,是第二次相遇时走了三个全程。” 小家伙欢天喜地回到自己的房间。 …… 小家伙沈玉玲走了之后,沈笑夫抓住难得的时机,打开家里的电脑,搜索有关驾驶学科竞赛的信息。 此情此景,特么有些像方平在网吧里面,用5元大钞开一张临时会员卡,然后如饥似渴地搜索自己想要知道的讯息吧? 幽蓝的显示屏灯光,映射得沈笑夫脸上有些成熟,有些智慧。 沈笑夫找到了一篇文章《传说中的车辆发明者——黄帝》: “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名列上古时代的‘五帝‘之首。 传说中的黄帝,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个伟人,是奠定中华文明的第一座基石。 据记载,黄帝出生后不久就会讲话,幼年就十分聪慧,长大后被推举为部落领袖。 部落原先居住在西北方,过着游牧生活,后来迁徙到今山西、河北一带定居。 恰遇上南方部落首领蚩尤带兵进犯中原,黄帝率领众小部落和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 经过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擒杀了蚩尤。 黄帝统一古代华夏各部落,被拥戴为天下共主。 黄帝在位期间,发展生产,播种百谷草木,改善人民生活,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史称‘人文初祖‘。 黄帝名字叫轩辕,因为他发明了车辆! 有人质疑,说黄帝一生发明了那么多东西,几乎囊括了原始人的衣、食、住、行、用、战等方面,为什么偏偏拿车辆作为他一生的象征呢? 当然是因为车辆的发明太重要了! 传说,黄帝带领先民们,来到黄土高原一带,发现这一片不仅森林茂密,而且地形开阔,很适合定居,于是就开始盖房子。 但是吧,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黄土高原这里,由于长期风吹日晒,土质疏松,一有狂风,先民们很容易被风卷走。 有一天呢,狂风又起。 黄帝一看,这样吧,赶紧让先民们抱紧大树,保全小命要紧,千万不要让风给卷走喽。 黄帝不愧为先民们的好领袖,处处为群众着想,结果自己戴的大圈帽居然被狂风给卷走了。 突然,黄帝发现了一个很奇葩的现象:他的大圈帽居然被狂风吹得就地打滚,像旋转的陀螺一样,怎么着都不倒下,整个一不倒翁呀! 黄帝看得一愣一愣的,您这是玩杂耍吗? 好不容易等到风停了,黄帝就在想,为什么大圈帽会在风中打滚? 受此启发,黄帝砍掉一根树枝,编织成一个圆圈,旋转在地上,往前猛地一推,圆圈滚动了一段就停下来,然后轰然倒地。 黄帝郁闷呀,怎么才能让这个圆圈不会倒下来呢? 这时,黄帝的部下常先、风后、仓颉一起走过来了,问黄帝在干什么?黄帝把之前发生的事向三位说了一遍。 智多谋广的风后,连忙剥了一条树皮,拴在两个圆圈中间的横杆上,一手拉着往前走,两个圆圈就一直滚动着,并未倒地。 黄帝一看,哈哈大笑,一下子醒悟过来。 黄帝叫常先再扎两个同样的圆圈,四个木圆连在一起,好比四个车轮,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