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四章 嫡长制(大修) (第1/1页)
“郑君废分封,削氏族,此固然是强国之举,就是太过急躁了。”见郑胡诚心发问,俞良娓娓道来:“以至于被逼无奈,只能深居宫中,韬光养晦。” “先生以为,是胡cao之过急?”郑胡手抱怀中,低头沉思起来。 “是。”俞良肯定的点点头,并腿正坐,认真说道:“南征一役,郑君洗清叛党,雄吞栾伍两地,借此将两地尽数收归国中,化为郡制。此举虽削弱了氏族,但也使得郑君之心人尽皆知,群臣一片恐慌,人人紧张,畏君如虎。” 而后,俞良伸手指了指宫外,继续说道:“如此,郑君自绝于朝堂,众人纷纷倒向郑、魏二贵,国中便无人相帮,孤立无援。” 郑胡闻言,长叹一声,说道:“先生一番话,使胡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可惜一招棋错,祸已酿成,悔之已晚。” 说完,郑胡恭恭敬敬请教道:“还请先生教我破局之法。” “郑君,如今国内看似孤立无援、无人相帮,可还有一种人,或可成为郑君助力!” 郑胡闻言,急切问道:“谁人?” 俞良神秘一笑,答道:“氏族庶子。” “庶子?” “是。” 郑胡闻言,低头沉吟不语。 俞良解说道:“纪室定鼎天下,立嫡长制。按制,除非嫡子犯有大错,否则庶子不得继承爵位,只能为庶,泯然众人。各氏族子嗣众多,妻儿成群,但官爵只有一个,终是归于嫡长,其余子嗣皆不得染指,追根究底,只因出生较晚之故。在下斗胆,敢问郑君,这些庶子心中,安能没有怨念?” 俞良笑了一声,肯定答道:“他们有!而且怨念还不小!只因祖制如此,无奈屈从。可若是,有一个继承的机会摆在一众庶子眼前,郑君觉得,他们会如何?” 郑胡明白过来,他反问道:“先生可是要我废除嫡长之制?” 俞良点了点头,自信道:“然也!废嫡长制,让众子皆有机会继承官爵,使得嫡庶相斗,便可收庶子之心,为郑君所用。” 郑胡闻言,细细思考,越想眼睛越亮。他感觉自己被俞良一句说醒,思路变得贯通畅达起来。“是了!各氏族为保家族延续、人丁兴旺,皆是妻妾成群,子嗣众多,我若废嫡长制,母凭子贵,为保其子前程,妻妾必然相争!如此,光是家事就够各氏族忙活的,何况还能尽收庶子之心,使其感恩戴德。妙计!妙计!”想到此处,郑胡兴奋的一拍手。 见郑胡认同自己计策,俞良突然玩味一笑,话锋一转,又道:“不过,此策也有弊处。” 这句话,令郑胡回过神来,他认真问道:“有何弊处?” “嫡长制,是继承之制,若废,乱象必起,氏族嫡庶相攻便是其一。郑君借以乱制氏族,但也为郑君自己子嗣继存埋下祸根,日后必然众子相争。且先君驾薨,尊制,郑君身为嫡子,得以即位。倘若废制,那便是动摇郑君即位的根本,那么郑君之位,就会变得名不正、言不顺了,这便给了有心之人罢黜郑君的借口。”说罢,俞良深深的看了郑胡一眼,问道:“郑君可还愿废弃嫡长之制?”郑胡会作何选择,他很感兴趣。 被俞良这么一问,郑胡怔住了。确实,自己便是因为身为嫡子,年长于郑申之故,才得以继承君位。而为争君位,父子相残,兄弟相斗,自古皆有,正如自己与郑申,嫡长制虽不能完全杜绝此类恶事发生,但也能抑制二一。如若废嫡长制,势必引起朝野震荡。 可郑胡何惧只有,他就是要这朝野、要这些氏族乱起来,这样才能乱中取利。 既然孤已坐上君位,那就没那么容易让孤下去!郑胡目中含电,寒芒一闪,说道:“先生之策,实乃金玉良言,相比之下,或有贼子窥觊,但皆是挑梁小丑,不足一提!成大事者不能惜身,我愿尊先生之言,废除嫡长之制!至于孤子嗣后继之事,先生敢出此言,必有破解之法,还请教我。” 俞良闻言心道:倒是个果决有断之人。于是,他点头说道:“在下却有破解之法。” “请先生速速道来。” 俞良娓娓道来:“郑君与上将军争于朝堂,若败,上将军必复辟嫡长制,那便没什么可担心的;郑君若胜,大权在握,便可另立继承之法。” “另立续承之法?” “对。”俞良点点头,解释道:“父命大于天,郑君可另立‘父命制’,众子续位皆寄予父上一言,府衙佐证,备案留底,白纸黑字,不容有悔。” “父亲指定?”郑胡一想便反应过来,说道:“可众子之母,妻妾有别,妻强而妾贱,正妻家势强大,碍于此,必还是立嫡子,先生所言父命之法,可还是嫡长制啊!” 俞良笑着答道:“郑君所言不错,这确实还是嫡长制!” “如此,庶子不忿,或会生乱?” “无碍,君上能看出,众庶子可不定能看出。”俞良笑了笑,说道:“这父命之法,从字面来看,众子继位,皆赖于父亲一言,嫡庶皆有机会,至于父亲欲立谁,那是家事,这是连郑君也无法插手之事,与郑君何干?废嫡长之制,立父命之法,众庶子便都有了‘机会’,感激君上都来不及,又岂会怪罪?” 郑胡左右思量之后,点点头,道:“先生所言有理,就依先生之计!” “既然郑君心意已决,我便再为郑君出上一策。” 郑胡坐正,说道:“先生请说。” 俞良娓娓道来:“嫡长制,不但继承父之爵位,也继承氏族封邑。爵位只有一个,但封邑土地是可以分割的。在下以为,待废除嫡长制之后,郑君大可下诏,以恩赏为理由,使氏族众子嗣平分继承封邑土地,人人有份,从而达到分化弱敌的目的。这样,一来,可加剧氏族内部矛盾,促使嫡庶相斗,让氏族无暇顾及朝堂之事;二来,分割封邑,削弱氏族,以便日后慢慢蚕食。” 分化弱敌,使其自相争斗,这招妙啊。 郑胡听毕,整了整衣袍,郑重拜道:“先生良策助我破局,胡无以为报,愿拜先生为上大夫,主持变法新政。” 栾裕死后,上大夫之位空悬已久,这也是郑胡目前拿得出手的最高官爵,足见郑胡对俞良的重视。 这回俞良是真惊讶了,他再次细细打量一番郑胡,笑道:“没想到在下一番胡言,竟值上大夫之位。” 但随后,俞良摇摇头拒绝道:“可惜在下只有些许小聪明,变法之事在下一窍不通,担不起上大夫高位。” 郑胡本以为此事十拿九稳,不料却被俞良给拒绝了,郑胡虽有些惊讶,但还是继续劝说道:“先生先前为我谋划,面面俱到,实乃大贤,怎会担不起变法重任?说实话,我本欲许以先生卿位,主持变法,怎奈先生不是郑人,又从未为官,若我强任先生为卿,必然朝臣哗然,反不利于变法。无奈之下,才退而求次,任先生为上大夫,即‘小卿’之位。但胡在此保证,只要孤能主朝,必拜先生为卿!” 这番话可是俞良不曾料想到的,他嬉笑尽去,面带动容之色,抖抖嘴唇,最终叹了口气,说道:“君上如此高看俞良,俞良无以为报,然古今主事变法者,皆是大毅力之辈。俞良惜命,非是法家门徒,而是兼济杂学,只为随势逐流,见机取利。君若问计于臣,臣能答。可今君上将变法重任托付于臣,臣虽感激涕零,但恐有负君上之托,万不敢受。” 闻俞良这一番话,郑胡知是肺腑之言,并非是推脱之语,俞良确实是不精法学。郑胡在心中叹了口气,但没有流露出丝毫失望之色,而是一脸真诚,捉住俞良的手说道:“法家也罢,杂学也好,孤只知道,君无戏言。孤欲将国事托付于卿,上大夫之位望卿不要推辞。” 俞良无言,拜伏道:“臣谢君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