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伪丈夫_第018章 借来一股东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018章 借来一股东风 (第1/2页)

    最近两日,淳安县里忽然冒出了一首新诗。

    诗曰:

    绿蓑烟雨溪边客,白发文章阁下臣。

    生在太平天子世,一双空手掌丝纶。

    起初,这首诗还只是些孩童在当歌谣传唱,结果有那识货的读书人听到后,便将诗句给带进了士林……

    金子总会发光。

    很快,文坛上开始有人竞相打听,却无一人知道作者何人,最终落了个‘佚名’所作。

    正当众人热议之时,一些茶楼酒馆中,开始出现一批‘耳目灵通者’,深挖出了‘王宽’这一名字。

    “童生王宽……真的假的?咱们浙西文坛上,可从未听闻此人名姓,那诗竟是他作出来的?”有人对此提出质疑。

    “此子我倒是见过,平平无奇,未曾闻有诗才。”有人如是说道。

    “呵,他一小小童生,为博声名,脸面都不要了?”有人开始冷嘲热讽。

    “是真是假,一试便知。”也有那老成持重者,并不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这话一说出来,立时赢得了不少人的赞同。

    “正是此理,淳安有此奇才,我等自当会上一会。若这后生晚辈真有过人本事,我等虚心求救,亦是理所当然……”

    淳安学风鼎盛,好学之风甚浓,但也并非所有人都抱有一颗求学请教的心态,去拜会他人。更多人心里所想,无非是作些意气之争罢了。

    如今,王宽虽因一首新诗而小有名气,但在文坛之上却无半点基础。想要冒头,自是要承受些考验的。

    当然,这也仅仅是他人对于他的一些揣测罢了。

    事实上,王宽何曾想过要混士林?

    他连科举都不想考,名气于他而言,根本无关紧要。之所以要放出那首诗,为的也不过是打赢一场官司而已……

    动用戒指的存档功能前,他并未多做任何准备。

    因为在他看来,自身在那场官司中虽处于劣势,却也不见得就一定会输。

    大不了,回个档就是了……反正在那之前,他都提前存好了档,又试验了一回,证明戒指可用……

    结果还真有些出乎意料,张县尊对他先入为主了。

    那么再重来一遍,他自然也就有针对性的做了些准备工作。比如对方先入为主,认定他罪过很大,那便提前造势,争取博得舆论同情……

    而在此前的第一次交锋中,他故意抛出商阁老这么个诱饵,那张县尊果然对他多了几分忌惮。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在入县城之前,王宽确实也把那老头给忘在了脑后。否则,他当夜被那一棒子敲回了记忆后,就该晓得,三重牌坊的规模究竟代表了什么……

    同样规模的牌坊,莫说淳安县城,整个大明朝你都找不出几座。

    因为那是三元坊!

    对于天下文人来说,那代表着科举中最为顶级的荣耀!大明立国至今,唯有二人,曾获此殊荣。

    其一为洪武年间连中三元的黄观。

    其二,便是仁寿乡芝山村里那位商阁老了。

    当然,黄观的科举成就还不止于‘三元’。世人对他的评价是,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这个大明朝的学霸,不单只拿下了乡试、会试、殿试大三元,此前更是奇迹般的考中过县试、府试、院试三个第一,又称小三元。

    自唐朝开科以来,他是科举史上第一个拿到‘大满贯’的人,世称‘黄六首’。

    相比起黄六首来,商三元可能会显得弱了那么一丢丢,但在实际上,商辂这大三元含金量更高一些。

    因为国朝历史遗留问题,导致黄观的六首成绩未被官方承认,文坛对此颇多争议。于是乎,商辂就成了国朝唯一一位备受认可的大三元。

    有趣的是,除却仁寿乡芝山村下那座不算,淳安县城,总共立有两座三元坊。

    其中一座位于县南,但那并非单为一人所立,而是囊括了三位本地名人,分别为宋朝榜眼黄蜕、状元方逢辰、探花郎何梦桂。

    另一座,才是单独于县学前为商辂所立。

    那时的王宽,看到县南有座三元坊,才回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