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二十章 (第1/2页)
而在关于观音菩萨与善财童子的佛家渊源,《善财龙女宝卷》中则有不同于《严华经》的叙述。 它讲述了观音招纳善财龙女为侍者的故事,其中善财在洞窟中被观音试心,在与蛇女的论道中坚持善德,最终被救后成为侍者。 佛教中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作者塑造红孩儿的灵感之源,因而在《西游记》中有了观音与善财童子的故事,第四十三回中: 只见他丢了枪,一双手合掌当胸,再也不能开放,至今留了一个观音扭,即此意也行者闻言,欢喜叩别。 那妖精早归了正果,五十三参,参拜观音,且不题善菩萨收了童子。 由此,善财童子这个名号对红孩儿而言,是他开始修身进入佛门的标志。 同时,这一名号结合了佛教经典教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了这一佛经本源人物汉化的象征。 因为作者在《西游记》中以生动的情节进行刻画,使这一人物广为流传于各阶层民众之间,也使普经论道由艰涩转为通俗从而被民间广泛接受。 至于三昧真火的话,需要明,三昧真火在《西游记》中是红孩儿的主要法术,法力之强大,令人惊叹。 像是在《西游记》中写到: 那妖魔捶了两拳,念个咒语,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迸出,闸闸眼火焰齐生。 那五辆车子上,火光涌出。 连喷了几口,只见那红焰焰、大火烧空,把一座火云洞,被那烟火迷漫,真个是熯炽地那妖怪见行者来,又吐上几口,那火比前更胜。 好火:炎炎烈烈盈空燎,赫赫威威遍地红。却似火轮飞上下,犹如炭屑舞西东。 这火不是燧人钻木,又不是老子炮丹,非火,非野火,乃是妖魔修炼成真三昧火。 五辆车儿合五行,五行生化火煎成。肝木能生心火旺,心火致令脾土平。 脾土生金金化水,水能生木彻通灵。生生化化皆因火,火遍长空万物荣。妖邪久悟呼三昧,永镇西方第一名。 其中写到此火为红孩儿为施展法术先布五行车阵,通过捶鼻、念咒、吐火来完成。 孙悟空无力招架,请来龙王施雨仍然无济于事,落得十分狼狈深受其害,只好请来菩萨降服他。 由此而见,三昧真火的法力非一般火力所比,有着非常特殊的实行条件和威力巨大的攻击效果。 追其根源,如同“红孩儿”与佛教的关系紧密,“三昧真火”也与佛教和道家两大家有着不解之缘。 1三昧真火之“三昧” “三昧”即定,梵文samadhi的意译,亦译为“等持”,音译“三摩地”。 这是佛教名词,谓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佛教以此作为取得确定之认识、作出确定之判断的心理条件,也有着念佛三昧的法。 比如在《观无量寿经》曰“现身中得念佛三昧”,“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此后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三昧”也有了更为广泛的意义,包括对某事深有造诣或悟解其奥,可以“深得个中三昧”。 如《宋史·李之仪传》:“之仪能文,尤工尺牍,轼谓之刀笔三昧”。 佛道两家中对三昧及三昧真火的含义大相径庭,这与所处时代背景不无关系。 当时在三教合一的思想浪潮之中,佛道两家的神坻被人们共同崇拜的流行趋势日益强盛。 从而,佛教文化与道家文化的广泛融合影响了《西游记》创作的各个方面,三昧真火正是其中之一。 在《西游记》第二十一回,唐僧师徒路经黄风岭,孙悟空被黄风怪一阵妖风吹得害了眼病,被护法伽蓝的“三花九子膏”救助而愈。 这其中提到黄风怪的妖风叫做“三昧神风”,这风“能吹地暗,善刮鬼神愁。裂石崩崖恶,吹人命即休。你们若遇着他那风吹了呵,还想得活哩!只除是神仙,方可得无事”。 其中也包含着“三昧”之意。 此外,三昧真火乃红孩儿三百年坐山修炼而成,是他修炼法术的最终成果。 然而他并未真正“深得个中三昧”,反而心魔深种,罪孽重重。 最终三昧真火被观音菩萨净瓶中的甘泉水浆所克,正是应对晾家五行中水可灭火之理。 心魔未除,红孩儿依旧不严不饶,观音菩萨用莲花座和紧箍咒将他彻底降伏,从而放下屠刀,诚心修校 以道家为五行法术之源,将佛教思想用于除去心魔,这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反映出红孩儿与三昧真火的实质含义,表里融合,佛道两兼。 其次是三昧真火之“真火”。 道教陈抟老祖认为真火有三,心者君火也,其名曰上昧;肾者臣火也,其名曰中昧;膀胱者民火也,其名曰下昧。 聚焉而为火,散焉而为气,升降循环而有周之道。 《道枢》卷七《水火篇》“至游子曰:人身有三昧之火焉。一曰君火,是为上昧火,其心是也。二曰臣火,是为中昧,其肾是也。三曰民火,是为下昧。其膀胱也”。 两者语义相同,“三昧真火”由人体不同器官而来,分上中下三等,并无法术之意,与道家的修身炼丹为同道。 在《封神演义》中关于五火七禽扇的描述中就有相关记述: 道德真君忙取五火七禽扇一按,此扇有空中火、石中火、木中火、三昧火、人间火,五火合成;此宝扇有凤凰翅,有青鸾翅,有大鹤翅,有孔雀翅,有白鹤翅,有鸿鹄翅,有枭鸟翅,七禽翎,上有符印,有诀。 後面有诗,单道此扇好处:五火奇珍号七翎,燧人初出秉离荧;逢山怪石成灰烬,遇海煎乾少露零。 克木克金为第一,焚梁焚楝暂无停;王奕纵是神仙体,遇扇掀时即灭形。 在《西游记》第五车合五行的布阵施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三昧真火”与道家的渊源。 “肝木能生心火旺,心火致令脾土平。脾土生金金化水,水能生木彻通灵”五辆车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