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开元盛世_第399章 三郎何必为难三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99章 三郎何必为难三郎 (第1/2页)

    就在牛仙童暗自腹诽的时候,李老三的脸就沉下来了,我问你话呢,你哭丧个脸就怎么回事!?难道你跟这个安禄山还真有事?!

    这时候,就连高力士都有点看不下去了,不得不在旁边提点了他一句。

    “知道什么就说什么,陛下动问,你还不如实回答,这个安禄山,到底是怎么回事?”

    牛仙童点头。

    “护送安禄山前来洛阳的,好像也是个偏将,叫什么来着,史思明?你知道他吗?”

    在等待的过程之中,李老三也没啥心思再批阅奏折了,想了想,问边的牛仙童。

    有小宦官领命而去。

    “来人,宣幽州押解安禄山前来洛阳之人!”

    李老三一听,倒是一愣,别管是不是相信三堂会审的这些官员,也不管高力士是不是误会了,他又一句话说的没错,“偏听则暗”,现在看见了三趟会审的结果,也要再听听幽州来人的说法。

    陛下既然觉得偏听则暗,为何不问问幽州来人?”

    这个幽州偏将前来洛阳受审,必然有人护送。

    “陛下,那就问问幽州方镇的人怎么说的……

    既然这样的话……

    高力士没听见准话,误会再一次加深,摇头?几个意思?难道还不相信参与三堂会审的那几位吗?嗯……也对,既然是他们审问出来的,又是以朝廷正式公文的形式上报给天子,即便在审问的过程中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也不可能自己说啊,所以,就算把他们叫过来,也没用。

    李老三正想着谢直的盐法呢,听了高力士这么说,知道他误会了,也懒得解释,就摇了摇头。

    既然是五人共审,想必公堂之上的所有事都是公开的,您随便叫一个过来,不也能弄清楚吗?”

    老奴听说这才三场会审不但有刑部、大理寺、御史台参与,还有两位军事专家?

    “陛下,如果还对这个案子有所犹疑,何不请人过来问问?

    高力士想到了就说。

    这还有啥可纠结的?

    他还以为李老三对这场三堂会审有啥纠结呢,难道是这场审判本有什么问题不成?

    高力士。

    就在李老三魂游天外的时候,旁边倒是有人误会了。

    回到今天的这份奏折上来,这场三场会审,既然有了谢直的参与,想必可信程度就会比较高了……吧?

    给李老三气得不要不要的!

    三郎何必为难三郎!

    尤其是汜水谢三郎这货,这就是个硬种,当初自家随后一句“十年之内不得作诗”,就是个玩笑而已,结果,人家还真不作了,据说就因为这个,连士子官员之间的饮宴都很少参加,随着谢直在士林之中的名声越来越大,反倒是好多人都开始私下埋怨天子李老三对谢直太过苛刻,你听听他们都说的是啥?

    他也知道,一个人真想干什么的时候,才有可能把一件事真正地干好,如果他自己不想,你如何迫他,都没用。

    别看李老三如今有些殆政,而且开始过度地追求个人的奢华,但是人家毕竟是堂堂的开元天子,对大唐百姓,终归心中还有些挂念,而且又有开元盛世最后的一位贤相拦着,他最后还是忍住了,没有上赶着催促谢直,更没有压迫着谢直去推动盐法改革。

    该这么说就得怎么说。

    至于如何应对谢三郎,臣还是建议稍等一些时,左右推动盐法的改革,还需要准备不少事,正好,在这个准备的过程之中,臣想办法来说服谢三郎出面来主持盐法改革……”

    具体是什么办法,恕臣无能,暂时不能参透……

    我想,恐怕是他还有别的办法,既不用提升盐价,又可以满足咱们的需求……

    至于一担盐为什么只能定价三十钱,就算总体算起来,又与咱们一开始计算的总值不相符,这里面的差价到底是怎么回事,谢三郎没说……

    所以,盐法改革,要想成为我大唐的一项善政,在不伤害我大唐子民的前提下,还能为朝廷,为内库提供足量的收入,恐怕还真需要谢三郎亲自出手才是……

    他的那篇策论,主要的观点,乃是推动盐法改革,实在必行,但是在具体作上,仅仅提了几条而已,但是就这仅仅几条推动盐法改革的条款,让我等茅塞顿开,就连户部的几位官员,都是连连称赞不已……

    别的不说,就人家写的哪一篇策论,我带着人都研究好长时间了,愣是一直云山雾罩的……

    “要想推动盐法改革,谢三郎乃是关键人物。

    还是张九龄和严之紧拦慢拦地给拦了下来,关键时刻,张九龄说了一番话,李老三到了现在还记忆犹新。

    这话说的,李老三当时都想下令把谢三郎砍了!

    结果,人家谢三郎还拿起来了,“你要是把盐价提到三十钱以上,我就不干!”

    说实话,当时看到张九龄申请盐法改革的奏章,李老三那叫一个心花怒放。

    计算来计算去,还真是谢三郎提出来的这个盐法改革,最对他李老三的心思,对百姓影响算不得大,又有自古以来的传承,就算突然开始征收,百姓也不好说什么,而且只要盐法一经推动,基本就能解决国库和他天子内库的大部分问题……

    但是他也没办法啊。

    你别看他是天子,他也穷,他也想多弄点钱出来。

    而且最让李老三揪心的,还是盐法,谢三郎首倡的盐法!

    更不用说律法了,人家谢三郎正经的明法科出,如今在律法一道上混得风生水起,别看三法司别他级别高、官职大的多得是,但是在名声上,还真没有一个能超过汜水谢三郎的。

    从文?这个暂时还看不出来,也怪他的李老三自己,要不是当初谢直敲响登闻鼓,他李老三抱着玩闹的心态下了一道口谕,让谢直十年之内不得作诗,说不定人家谢三郎在文坛之上的名声要远远超出现在,这个非常有可能,仅仅一个“瘦金体”打底,就让人刮目相看了,更别提他谢三郎在吏部应对李昂的时候,曾经作诗《咏竹》,即便谢三郎在那之后再也没有诗词传世,但是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早就传唱大江南北了……

    从军?就看他麾下区区三骑,就敢向二百多人发起冲锋,不但胜了,还阵斩了闹事的赖三,要是真让他从军的话,说不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