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开元盛世_第413章 如此谨慎斟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13章 如此谨慎斟酌 (第1/2页)

    张九龄一句话,就给这个其乐融融的常参朝会。按下了暂停键。

    你让我谨慎、斟酌……

    有什么可斟酌的!?

    有位幽州偏将,史思明,正在外,咱们不如把他叫进来,听他说说……”

    正好。

    这样吧,既然已经说到这件事了,咱们就听听幽州方镇那边怎么说的……

    “朕倒是听说了,安禄山塞外兵败,另有因果……

    想了想,李老三开口说道:

    不过,李老三好歹是堂堂的开元天子,登基二十余年,把大唐治理得歌舞升平,总不能让首相对几句就说不出话了,他还没那么废物。

    嘿,你说这事办的,真尴尬!

    他甚至联想到了刚才,为啥张九龄明明不同意自己返回长安,却突然吐了口,这是交换呢——这事我给你面子,下件事,我可就不给你面子了,你也别不痛快,一来一往,咱们扯平!

    至于你对结果不满,对不起,我不管!

    敢这是告诉他这个天子,程序我又复核了一遍,没毛病,你不能说我政事堂不干正事吧?

    到了现在,他在算是弄明白了,为啥张九龄平常懂事、干练的一个人,听到这个话题,顿时就硬邦邦地甩出出来一句,然后还不厌其烦地把这几天的工作细节全部汇报了一遍。

    张九龄在这一笑,李老三就有点不好意思了,他也突然意识到了,自己听了史思明的话,就往政事堂传口谕“谨慎斟酌”,这件事,办的,有点欠妥。

    所以,人家张九龄才差点笑出声来!

    至于现在,即便安禄山真的有冤屈,也不是派遣大唐首相亲自面见他的理由!

    也就是说,安禄山如果确实有冤屈,不是不给他喊冤的机会,而是时间窗口还没到——等到了断头台,你不想喊冤,监斩的监察御史还得上赶着问你呢,有没有冤屈啊?

    但是,很明显,这是大唐,在制度上,对所有死囚给出来最后的一次活命的机会!

    当然了,具体是不是重新开审,这里面就涉及到了很多具体的因素,什么政治博弈啊,什么流程审批啊,特麻烦,不多说。

    但是如果发现确实有冤,负责的监察御史,有资格提出重新审理案子的权力。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负责的监察御史发现,这货就是拖时间呢,那就简单了,形成个公文上报,上头批复之后,重复开刀问斩的这流程。

    然后把死囚犯带回大牢,对整个案件重新复核。

    不管死囚是贪生怕死还是确实有冤屈,作为监察御史,在这个时候,必须叫停开刀问斩的这个程序。

    行嘞,事儿来了。

    但是,死囚犯说有的话……

    死囚犯,有骨气,说没有,那就别客气了,成全人家这份骨气,砍他!

    就是在开刀之前,问问死囚犯,今天可就砍你脑袋了哈,你有啥冤屈不?

    啥意思?

    二来,查冤。

    一来,监督流程、程序,举例如下,开刀之前得验明正,得确定是该挨刀那哥们挨刀子才行,这个程序不能少了,以防被人李代桃僵,把真正的死囚犯给偷走了。

    两点。

    这里面也有监察御史的事儿啊?他是干啥去了?

    第三个,监察御史。

    人家负责保障安全,万一碰上个不开眼的想劫法场呢,金吾卫这种天子亲卫,就要勇猛作战了。

    第二个,金吾卫。

    或者是河南府的官员,或者是刑部、大理寺的官员,人家负责发号施令。

    第一个,行政官员。

    死囚监斩,地方上不说了,就说在长安、洛阳这样的都城之中,必须有三位人员监斩到位,才能砍头。

    再说了,大唐典章之中,也没有不给这些死囚犯喊冤的机会啊。

    如果每一位死囚,都需要张九龄亲自过去,面对面地问上一句,你可有冤屈?那他还是堂堂的大唐首相吗?不如叫牢头更贴切吧?真到了那时候,张九龄也犯不上坐镇政事堂了,直接搬一个小马扎,在大理寺牢房门口一坐,多省事,还省得来回地跑,老胳膊老腿的……

    少则十多颗,多了好几百!

    大唐朝开元年间,一年要砍多少颗脑袋?

    “复核死囚,非政事堂的责任!”

    张九龄听了,不由得哑然失笑。

    难道张相就没有见见这位幽州偏将?起码你得听他喊冤还是不喊冤了,才算做到了谨慎斟酌吧?”

    别的先别说,如今三堂会审的结果也出来了,判斩……

    “安禄山好歹也是一名偏将,能够统帅三万人吗出塞作战,说明他在幽州方镇也是难得一见的帅才,要不然张守珪也不可能让他出兵击胡,难道这样的帅才,咱们就不应该仔细斟酌一番吗?

    李老三一下子就被张九龄给顶回来了,还犹自有些不甘心。

    您要是对三堂会审的结果不满意,对不住,您找别人!

    我政事堂负责的事,是出台政策,监督制度,事实方略,三堂会审虽然是我大唐司法系统里面最高规格的审讯,但是也算是实际的工作,这类实际的工作,到底如何实施,自有相关人员负责,我政事堂只能对相关人员的守,具体工作过程之中是否按照朝廷典章做事,进行复核,对于具体工作的具体如何实施,我政事堂不管!

    斟酌不了!

    对不起!

    结果?

    李老三的话还没有说完,人家张九龄就直接一扑棱脑袋。

    “张相是不是误会了,朕让你斟酌的,并不是程序,而是结果……”

    李老三一脸郁闷,这张九龄刚才还懂事的,怎么这个时候变这样了?我让你“谨慎斟酌”,是让你给我开“三堂会审”?

    李老三一看,嘿,真整齐,大理寺袁仁敬,刑部刘侍郎,御史台监察御史杜九郎,外加两名军事专家,兵部张侍郎、御史台监察御史谢直,一拉溜的签字画押,就跟要重开三堂会审一样……这是要干啥?这是要重审安禄山啊,还是要审审我这个大唐天子啊?

    内侍也不知道怎么想的,接过来“保证书”之后,就在天子面前的龙书案上一字“排”开。

    今天,在金銮上,张九龄絮絮叨叨地把整个工作流程介绍了一遍,然后掏出五位官员的“保证书”,招呼过来内侍,递给他,然他转交给天子。

    但是,光说没用,还是那句话,签字画押!

    张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