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二十一章 该不该传承 (第2/2页)
子们才刚刚起来,还没来得及梳洗呢,见别人早餐都挑过来了,真是不好意思,赶紧麻利的去洗漱。 早饭是玉米面粑粑,跟热气腾腾的玉米粥,还有一大盘辣椒炒rou,一大盘咸菜。 都是准备过年的,这里也兴过年杀猪,rou可少不了。 一群人谢过之后,高高兴兴的吃了起来。 老实说,以往周恒总觉得这边特别穷,主食还是玉米,感觉很不可思议,但其实偶尔这样吃一顿,感觉真是好吃。 现在的人都是这样,大鱼大rou吃惯了后,各种花心思想吃野菜,总觉得以前吃的蒲公英啊、野韭菜啊之类的,是很好的东西。 以前看不上的粗粮杂粮,现在全成养生的了。 这可是正儿八经的无公害绿色粗粮,放心种植的。 一边吃着,张德旺一边说话,告诉了周恒一个消息——他们村后面的山上,在建一个网络信号塔,已经在动工了。 周恒真是有点惊喜,省电视台还真是有点魄力啊,说找人弄就真找到人弄了,这效率! 有了网络信号塔,信号增强了,他办事也会方便很多。 对了,电视台的节目,好像是明晚播出,到时候找个地方看看电视去。自个儿头回参加节目,在电视上露脸,总得瞧瞧啊。 也不知道电视台的摄像头,有没有带美颜滤镜什么的。 吃过早饭,汪才俊继续给张运喜当小弟,干得不亦乐乎,周恒几个人则去砍藤去。 胡金华没有跟去,他在研究周恒做到一半的竹亭——上次离开之前就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的扔在这里。 但六角亭的廓形已经出来了,胡金华只要想想看,在哪些地方适合加一些木雕作品,然后设计一个适合的图案,给加上去就行了。 龙凤图案是他最擅长的,但他不喜欢,觉得一个比较现代的竹亭,需要更代表审美的雕件相匹配才行。 他绕着竹亭里里外外的走着,目测和比划着,并在心里打着腹稿。 而那边,周恒已经砍了一些粗细不一的藤条回来,两个女孩子跟在后面,也玩得很高兴。 看着周恒一边思索,一边对着黎丽画出来的图形进行对照,而且藤在他手里翻飞的样子,江晓萱真的觉得他就是个大师。 昨天胡金华雕刻的时候,就录下了视频,现在自然也少不了拍下来,到时候做一个合集视频。 她感觉这想法很好。 有时候她真的觉得,像这种带艺术性质的老手艺,真的应该发扬起来,而不是让它就此在山间埋没。 她问周恒:“诶,你有没有想过,把你的作品放到网络上推广一下,让更多的人见一见你们这里的藤编手艺啊?” 周恒笑道:“都不值钱的,谁会关注啊!” “那不一定啊,我就感觉这些很好,很有特色,为什么不能推广一下?” 她比较理想化,比较看重这些。要不然,最开始就不会主动推广她听到的皮影戏了。 而且后面有人问她相关问题时,她都会毫不犹豫的去主动推广。 周恒察觉了她语气里的认真,问道:“你真觉得我们这里的藤编很不错?” “当然很不错啊!你没看到你在网上人们的评论吗?”这次,是黎丽出的声。她也认为是这样。 这下子让周恒也有点动心了,他想,要是咱们这里,多了个“藤编之乡”的名号,那也不错啊。 藤编当然也分派别的,这种技术全国南北都有,但编织的工艺会有不同,会有一定的外面差别。 其实很多流派的藤编,都已经申请了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哪怕产品不太值钱、没什么市场了,但那项技术,却是有人传承着的。 如今到了旧文化复兴的风口浪尖,很多被人忽略掉的老艺术,现在都申请了非遗保护着,以免其消失了。 先前周恒还看过一个纪录片,讲西南的一种草鞋编织——就是用香蒲草的叶子,给打的草鞋,那个技术也已经申请了非遗。 会这项技术的,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到如今还会用手打一些草鞋,拿到集市上去卖,还能被人抢购一空——这年头,穿是不穿的,但买一双放在家里收藏着,纪念一下也是有的。 而且已经卖得不菲了,好像是一百多块钱一双? 想当年,这种草鞋是挑着一大串地卖的,五双才能换几个馒头钱。没日没夜的编草鞋,才能换个过年钱、或者一件新衣服钱。 唯一的传承人老大爷笑着说:别说我现在卖一百多一双,我不打了草鞋拿上街卖,你就是想花一千块钱买一双,那你也买不到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