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百四十九、广州十三行 (第1/2页)
这次英国是针对广州城的商家,想讹诈出白花花的银子来。所以,王华进城慰问了百姓之后,就找上了那些商家。 那些商家早就等在那里了,正想和王华接触,谁知道王华就找上门来了。 广州商家以十三行为代表,集中了整个清王朝的对外贸易。 广州十三行创立于康熙盛世,是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别名“洋货行”、“洋行”,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1757年,随着乾隆皇帝仅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上谕的颁布,清朝的对外贸易便锁定在广州十三行。位于珠江边上的中外交易场所,十三行口岸洋船聚集,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欧洲、拉美、南亚、东洋船泊停靠,是清政府闭关政策下唯一幸存的海上丝绸之路,商贾云集,殷实富庶。 十三行作为对外贸易的物流中心,为皇家生活提供了大量的珍奇洋货,南国很多奢侈惊奇的物品都是通过十三行贸易的,所以,王华刚刚说的英国阻扰南国做生意,也的确有些理由的。 十三行建立之初的确是有十三家,分别是怡和行,商名浩官;广利行,商名茂官;同孚行,商名正官;东兴行,商名鳌官;天宝行,商名经官;兴泰行,商名孙青;中和行,商名明官;顺泰行,商名秀官;仁和行,商名海官;同顺行,商名爽官;学泰行,商名昆官;东昌行,商名林官;安昌行,商名达官。后来,陆续有商家败落,也有商家加入,远远超过了起初的十三家,形成了潘、伍、卢、叶四大行商,潘有度、卢观恒、伍秉鉴、叶上林号称“广州四大富豪”,其家产总和比当时的国库收入还要多,是货真价实的“富可敌国”。 十三行创立于康熙年间,真正兴盛却是乾隆年间。然后,随着鸦片战争的战败,《南京条约》规定,废除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公行制度,允许英国商人在各口岸任意与华商交易,十三行走向没落。虽然之后,广州依然开放通商,一些十三行行商也照旧营业,他们曾经对新定的自由通商进行种种抵制,力图保住昔日的独占地位,但未能如愿。最后于咸丰帝六年,也就是1856年,十三行毁于广州西关大火,消逝在历史中。 英国人想讹诈的正是十三行的商人,主要就是这四大行商。 领头的就是伍秉鉴,这是广州的首富。他看到王华光临十三行,立即大踏步地迎接上来。 “这位就是王主席吧!”伍秉鉴脸上带着恭敬的笑容。 “恩!”王华稍稍点头,目视着所有殷切恭维的笑意,就着中间的椅子就坐了下来,然后说。“大家都坐下,有事我们慢慢说。” “是,是。”地下一片应承声,接着是慌乱的人影。 王华等到所有人都坐好后,这才开口说:“想必大家都知道我的来意了。” “知道,知道。王主席这是来救我们的。”伍秉鉴感激地说。 “不,不,不,你错了。我是来做生意的。”王华摇摇指头,意味深长的说。 “哦,对对对。王主席是过来和我们做生意的,难得王主席屈尊降贵,光临我们十三行,这是天大的荣幸。”伍秉鉴果然是个商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大声地说。 王华笑眯眯的,这个人果然有前途,难怪可以从事十三行的生意。“这位是?”王华回头问。做生意一直是澳门县长王潮在负责,王华根本就没来过十三行,所以自然带来了王潮。 王潮正准备回答,伍秉鉴自己抢先说:“小人叫做伍秉鉴,担任目前十三行行首的位置。” “哦,听说过你。你做得不错。”王华随便夸奖了一句。“那伍行首准备怎么和我们做生意?” “小人愚钝,一切听王主席的吩咐。”伍秉鉴低头作揖说。 “呵呵。”王华不由笑了。这个有趣,顺着杆子就上了,看来,他的确是聪明人,很清楚当前的形势,清王朝靠不住了,靠得住的只有南国,只有王华。 “王主席,请您吩咐吧,我们该做什么!”伍秉鉴抬头问。 “你也不怕,我出的条件比那些英国人更苛刻吗?”王华本想说出他的想法,但是话到嘴边,还是不由想试试,因为,都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