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九章 慈善义演 (第1/2页)
来义学的孩子,有不少优点。就是服从性高,可塑性强,还特别容易满足。 短短十余日,那精神面貌就跟刚入学时大为不同了。加之很多学生也是一起玩泥巴长大的,本就相熟。 因此这些天来,义学的氛围也有点像模像样了。就是课程内容单调了些,加上基本没有像样的老师,这教学质量也就更加堪忧了。 幸好,这几天慈善演出的排练大大填补了其中空白,加上雍丘义学那帮孩子的带头作用,一下子赢得了孩子们的好奇心。 于是就干脆改成了上午上课,下午排练。也不用挑选,每个班级学一两首,合唱嘛,一堆人往那一扎,害羞的不再害羞了,调皮的也学会安静了。 这让王浩想起了那部叫《放牛班的春天》的电影。大合唱,有时真有一种奇特的魔力,电影那样一群顽皮捣蛋的熊孩子,最后都能大合唱将他们拧成一股绳。唱歌也是一种最好的宣泄情绪的方式,而大合唱则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契机。 人们可以将开心的不开心的全部用歌声大声地宣泄出来,而不用担心他人异样的目光,因为你边上的人都在大声歌唱。 经过数天的排练,王浩感觉这唱的好像差不多了,应该可以拿出去接受检阅了。 第一次演出,准备的有些马虎,连伴奏的都只有小蝶的一把小提琴。 表演节目除了朗诵就是合唱,舞蹈那玩意王浩感觉有点太超前,还是先弄几个合唱看看众人反应后再考虑要不要增加。 至于合唱节目也是简单的很,都是些适合儿童演唱的曲目,有些歌曲的歌词还稍稍作了些改动,以符合这个时代的标准。 还玉说首演应该搞的隆重些,这样以后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气。 不过最后还是依照了王浩的观点,一来,确实没那个条件,要弄的正式些,至少得有一个伴奏团,这得另外花钱请。 再者,像这种对大宋朝而言前所未见的慈善演出,人们能不能接受还是个问题。 到时如果花了大心思去弄,人工资金投下去了,却没人愿意来看,那就亏大发了。 因此第一次还是简陋些,至于人气问题,如果大宋人民对这种慈善方式的接受度还可以的话,以后可以考虑在汴京城中搭个临时舞台搞一回大的,就能迅速聚拢人气了。 话不多说,下午就组织几个机灵些的学生去城里发传单。 “五里坡义学合唱团邀您前往” “捐出一文钱,献出一份爱。” “涓涓细流,汇聚成河。”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精卫填海,共筑明天。” 传单上没啥花哨的图案,就是简单的几句话。连拓印用的纸都是最便宜的。 为了达到精准投放的效果,王浩将散发传单的地点放在了内城的汴河大街上,那里有钱有闲的人比较多。 还让小蝶站大街上拉小提琴吸引路人,辅助宣传。 “还玉,你带着这几个孩子在这里发,我带另外几个去那边。记住,不要乱塞,最好找那些衣着打扮不错的,走路优哉游哉的和赶着马车的。” “唉知道了,你就放心吧。” “还有,这小提琴拉起来后要是围观的人多了就别拉了,会被巡城的军士驱散的。” 想当初自己宣传煤炉的时候就遇到过这情况了,虽然是被赵德昭那小子驱散的,但也足够证明,如果造成了人群的大量围观,的确只会得到巡城军士的特殊关照的。 这事可不能大意,到时来个聚众闹事,将咱这慈善演出给直接取缔了可就糟了。 “这位大哥!五里坡义学合唱团的演出明天就要开演了,你还不知道吗?” “什么学什么团什么演出?”路人甲被问得一头雾水。 “可好看哩,来这个您拿着,免费的,明天记得来啊。” “大叔,五里坡义学邀请您观看慈善义演。” “那是什么?” “这是干啥的?” “什么演出?” 基本上,所有人都是一头雾水的状态,根本不知道这合唱团是个什么玩意,这慈善义演又是个什么东西。 不过传单上写的捐出一文钱这句话还是看的懂的,于是大多数人拿了传单后都很大方的掏出了一文钱…… 看来每次推出这种新鲜事物,交流方面真是个大问题。 因此传单散发的速度极慢,每发一张都要花好一番时间来解释。 倒是小蝶那边的效果要好很多,这小提琴一拉,活脱就是个当街卖艺的。 那悦耳动听的琴声由这小不点似的娃儿拉出来,顿时就吸引了不少路人,于是还玉就一边向围观群众散发传单,一边扯着嗓子大声解释。早将王浩说的什么精准投放忘了个一干二净。 眼见着围观的群众越来越多,手中的传单迅速少去一大半才想起王浩的话,于是赶紧叫停了小蝶。 围观众人见小蝶停止了演奏,也便渐渐散去,不过在听了小蝶拉的曲子后,打算明天去义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