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零三章 雪中送炭  (第1/1页)
    下了马车的赵匡胤同样被身后的场景吓了一跳。    事情这么快就传遍京城了?    这怎么可以,这可是军国大事,定然是要保密的呀。    刚刚举手招呼海公公过来,让他找人把百姓全给驱散了。    但这友善的举动,分明非常受老百姓的待见。    纷纷回以双手揖,最近这些年,百姓们对自家皇帝的感官还是非常不错的。    这就有点难办了,于是,驱散也改成了劝回。    百姓们倒是很好说话,官家说不让看,那就不看好了嘛。    尽管都还不知道到底是来看什么的,但大家可以猜的嘛,而且猜出来的话题更加离奇,更加引人入胜。    重要的是京城又有一个非常不错的八卦话题可以聊了,看不看的,也就没所谓了。    但大臣们都不肯走,倔的很,怎么劝都不肯回去,他们倒要看看,这王jianian佞到底给陛下带来了什么东西。    是稀世的珍宝,还是异域的美女,亦或是海外的长生不老药。    以至于让陛下作出这样反常的举动。    赵匡胤也拿这些动不动就要死柬的真汉子没有办法,也就懒得再劝了。    让王浩引着进入了其中一艘船的船舱,里面全是一口一口的木箱,打开来一看,则是一个个大小不一的铁疙瘩。    “就是这个东西?”    捡起其中一个拿在手中掂了掂,圆圆的,拳头大小,通体有点黑灰色。    “正是,此铁被称作乌兹钢,乃是海外特产,也只有那里才出产这种钢锭。”    “看模样,似乎与寻常铁块并无二致。”    “陛下有所不知,这些钢锭放在这木箱里差不多有一年了。”    “可有什么说法?”    “一年了陛下。”    “嘶……”    说的对呀,这铁疙瘩放了一年了,竟然没有锈蚀,单从这一点来看,就能断定这些精铁非凡品。    一连看了好几船,越看越欣喜,之前还在为没有足用的精铁打造重装步人甲发愁呢。    这一转眼,就全给解决了,而且全是价比黄金的百炼钢,当真想要什么来什么呀。    欣喜若狂的走入另一艘船的舱室,却又被浇了一头冷水。    “这是石头?!”    难道这小子在糊弄朕?拿石头当铁锭来交差。    “陛下,这几十条船中,只有十五船是熔炼好的钢锭。”    “那为何要装石头过来?”    “陛下,这乌兹钢就是用这种矿石熔炼出来的,熔炼乌兹钢的工序异常繁琐,因此臣想运些矿石回来,试试能不能将工序精简一番。”    “原来如此,王浩啊,朕听说这熔炼精铁的优劣,关键在那炼炉的炉温,可是当真?”    王浩闻言愣了愣,心说您老怎么也关心起这种事情了?    他哪知道,最近这些时日,赵老大没少为重装步人甲的事cao心,因此连着将作监的事情也过问了一番。    甚至还招来了义学的几个小娃问话,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    关于如何练出精铁的问题,竟被义学的那个姜姓小哥说得头头是道。    这义学中虽不习孔孟之道,却对诸多杂学有着让人耳目一新的独到见解。    从标准化衡量度,让将作监的工作效率提升了数倍,再到后来捣鼓出来的远望镜,再到连何炼制出上好的精铁都能讲的头头是道。    所以才会有此一问。    王浩也不藏私,把其中道理大致的讲了一遍,并着重说明了这种乌兹矿与别处矿石的不同之处。    以及为什么只有乌兹矿才能熔炼出这上好的乌兹钢。    听得赵老大连连点头。    “那这么说来,这钢锭确实是……咳咳……”    抢这个字,确实不太好意思说出口,泱泱大国,岂能去抢海外小国的东西。    “确实是抢来的,乌兹钢在那里也是极为贵重的物品,若不抢,哪能弄到这么多。”    “唉……!”    赵匡胤闻言只是重重的叹了口气,他想说这样不好,却又说不出口,眼前的这些精铁锭,实在太过诱人,无论如何都说不出拒绝的话。    “陛下得抓紧时间。”    “哦?”    “这乌兹钢也只在那一处矿山有产,若去的迟了,就被别人抢光了。”    “别人也会来抢?!”    “那是当然,此等宝物,谁人不眼红?陛下可知大食宝刀?”    “嗯。”    “大食宝刀便是用这乌兹钢打制而成的。”    “那你的意思是?”    “自然是抓紧时间,能抢多少,就抢多少。”    “这……恐怕不妥吧?”    说着说着,说到如何去海外劫掠的事情上去了,赵老大顿时感觉浑身上下都不自在起来。    “海陆空!”    “奴婢在……”    “这事就交给你去办,记住,朕什么都不知道。”    堂堂一国之君,怎好讨论这种事情,于是赶紧把锅给甩了出去。    顺便把海公公发配去了印南。    “是……”    海公公明显感觉事情不妙,却也毫无办法,只得皱褶个苦瓜脸应承了下来。    “还有!速去北门调五千禁军前来,将这几十船精铁运到将作监,令人严密看管,没有朕的旨意,任何人不得靠近一步。”    海公公诺了一声,迈着沉重的脚步出去办事了。    随后王浩又领着赵老大看了看那一船从占城运来的稻种。    其实这些稻种并不太适合在北方种植,至于这稻种的好处,也需要时间慢慢让人接受。    这一船稻种,主要是打算在义学的赐地里首先试种的。    赵老大听了王浩的解释,欣喜之色不亚于得到那十几船精铁,但也比较认同等出了成绩再推广不迟。    这东西容不得半点马虎,盲目推广,万一出点岔子,那可是动摇国本的大事。    看来海外并不是之前想象的那样贫瘠,倒也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那便跟朕讲讲这海外的事吧。”    出海一趟,运回想都想不到好处,果然引起了赵老大的浓厚兴趣。    也不着急回宫了,就窝在船舱里听取了王浩的工作报告。    从那蚊蝇组成的所谓岭南瘴气讲起,再到如何改制市舶司,训练水军,招安广州港附近海盗。    再到扬帆起航,捣毁占婆岛海盗窝点,装神弄鬼租用了占婆岛五百年。    直到最后在故临城的种种遭遇,趣事颇多,也有险象环生九死一生的经历。    最后还顺便给他普及了一下南洋诸国的地理风貌,以及印南半岛的政治制度和当前形势。    直听得赵老大时而拍案叫绝,时而若有所思,时而又眼皮直抽搐。    想不到这小子平时挺温和的一个人,在海外对待起那些什么奴隶,竟也有如此铁血的手段。    不过想来也是,若不是那样,便也成不了大事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