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五回:三山关张山伤命 陈塘关石矶护短 (第2/3页)
、此时,他身体发软,手臂发麻,虚汗顺着脸庞向下流,李公子瞬间出了第四枪,这一枪,李大公子从下向上戳,正戳在张元帅的马匹上,也正是马肚子,那马疼起来,再也顾不得主人了,狂乱着颠了起来,张山元帅怎还能坐得稳?即便他坐稳了,又岂能再招架李公子的长枪? 紧接着,李大公子又连攻数枪,使张山无法应付,再一枪,竟挑他于下马来,当有南军将领欲过来相救时,亦是迟了,只怕元帅已经气绝。 看到主帅阵亡,南军兵士更是慌乱,逃的逃,降的降,呵呵,南王数倍于三山关的军队,竟然败了。 哈哈,此乃以少胜多的实战一例,李公子一战成名,以至于多少年后,在南方尚有俗语流传: 李家郎,李家郎,百万军中擒敌如探囊。 又有一说: 李郎找张郎,张郎撞李郎,李郎意洋洋,张郎自断肠。 各位,这个涮话,正是说的此事。 闲言少叙,却说韦杵与李幺奴正战的酣热,全神贯注,心更不敢旁骛,待身边人儿渐少了,他们方才惊觉,韦杵连忙挥杵,逼退幺奴数步,跳出圈外。 “少停,今日你我又是不分胜负,明日再战如何?” 幺奴道:“糗,那怕那,明日定取你性命。” 韦杵道:“你不要吹,今日你我胜败未分,明日鹿死谁手还难说。” 幺奴说:“好小子,你看一下,你们主帅都败了,兵都撤了,你还在这里逞能。” 韦杵这才醒悟,如飞的跑了,却也没有人敢拦他。 打扫战场,邓九公呈词与纣王,封赏有功之臣,奖赏有功人士,多天后,朝中自有人送来犒劳,那李氏兄弟却并没有得到特殊,得到更多的犒赏,他们心里自有失望,这纣王昏的,居然没有特别加封他们?怎么可能嘛?得了,走人吧。 唉,这朝中的事,看来是很复杂的,九公我至今也不能弄明白这其间的关系,罢了,我还是安心这战场上的事吧,不去研究其他了。 这一战后,南王鄂顺已多天没有动静,这李氏弟俩一合计,得了,走人,于是,他们就告辞了邓九公回程。 “邓元帅,近来无有战事,我们兄弟俩得回去了,陈塘那里还有事情,我们到这里来也不知那里的情况如何,我们须回去看看,再说,我们到这里来,父母亲必定很是挂念,与其让他们担心,啊,不如我们回去看看。” 呵呵,兄弟俩想回去向父母说明这里的情况,当然,他们主要是为了禀明父母,邓元帅哪个女公子的情况。 九公有心要留,却又不知如何说,总不能自荐着说,你们留在这吧,我为你们再上报战功,今后就做我邓家的女婿吧,哈哈,那时还没这规矩,从来都是凰求凤,那有凤求凰? 九公舍不得他们走,想留,却又没有话说,何况陈塘那边也确有事,在上一次他也已经知晓一些,因而,他就同意了,再者说,他们回去后,因某种原因,李靖或者还会要他们来。 各位,这个话听着绕口吧,那我就直说吧,邓邓九公看出李大公子对女儿婵玉有意思,他就想让这两个孩子回去带口信,让李靖来人来求亲,但是,这话他又不能明说,女儿婵玉有着本领,也不是嫁不出去的人?怎么好去求着他人?唉,他们想留下很好,不想留下也有他们的隐情,何必要他这个做长辈的多说。 “啊,孩子,你们回去也好,回去后告诉你们的父亲,就说这里还有人想着他。” 李大公子听明白了邓九公的言外之意,当即答道:“邓元帅,你放心,我们回去后,一定把这里的事情禀报父亲,啊,我们还会来看你们的。” 呵呵,李公子的话里也有玄机。 他们真要走了,九公就厚其金钱,李公子并不受,坚推不受,九公不好白了他们,就坚持着给,李公子推不了,就赏与同来的兵士。 如此大度的李公子,九公更是看好他们,想着女儿的前程。 年轻人,今后带兵也是好将领。“啊,你们去了,不要忘了这里,待陈塘那边的事情一了,还到三山关来吧,我会安排一个好职位给你们的。” 邓元帅既是如此说,两位公子也就不好多说,辞谢了他后,就上马扬鞭而走。 闻听李公子走了,婵玉不免惆怅。他虽没有对她表过态,但是她知道,他们在一起应该会有共同语言的。 少女的心被李大公子折服,却又不敢有所表露,待他走了,就借着月色,仰望着西北,盼着哪一日,那白马白衣还会前来。 这一等也就是多天,却依然无消息,婵玉的心发渐渐的发凉了,啊,他是如此不守信的人,忘了也罢。 各位,婵玉在苦等北方的音讯时候,南方却又传来鄂顺亲征的消息,婵玉姑娘只得暂将一颗芳心封起,投入到紧张的局势中。呵呵,战场上的事提起来话题实在是多,且把这个话暂留着,以后再提。 各位,我们且看李公子回家后又经历了什么事?他怎么就忘了这里? 原来,李氏兄弟回家见了李靖,备言了事情的经过,李靖像重新认识他们似的,细细端详两个儿子,真没想到,在家本是闯祸的菩萨,出去就能变了样,立了这么大的功劳? 他心中欣慰。但又怕过分的夸赞会助长他们骄傲的情趣。 此时,幺奴不过是十五六岁的孩子,人虽巨壮,心眼却不足,上一次闯的祸到现在还没有收场,一但过于夸奖,使他飘飘然的不知所以,必是不利他的成长。 想到这里,李靖想着对他们弟兄俩还要加以磨练。因而,他就决定把幺奴仍然送到师傅太乙那里,多加磨练。 各位,关于幺奴的师傅太乙道长,本书又有话说,且听着,离陈塘关四十里,有一栖霞山,山中有道观,名为金光观,主持号太乙,太乙道人就是姜子牙的同门道兄,不过,他和子牙修习的科目不尽相同,如同现在的学生分班,文科理科,元始天尊亦把门下弟子按资质分为道宗与武宗,子牙体弱,习的是道宗,太乙则习的是武宗,哈哈,各位不要笑,这也是本书说理方便想出来的,当然,由此也可见元始天尊非同一般,三千多年前他即有如此的教育手段。 且说太乙在武宗这支亦是佼类拔翠,辞师以后,他就来到了这里,乾元山,不过是依着一个山洞,金光洞,成立了一个武馆,开始收习门徒,渐渐的有了名气,就把地盘扩大,后来就盖了道观。 成了气候以后,太乙也把原来山洞的名称和所在的山名乾元山金光洞改了,乾元山改为了栖霞山,金光洞经过扩建改为金光观,意思是使道宗向霞光那样万里披盖。 陈塘关东北有一地叫做海西,海西有一位小候爷,名叫敖龙,这敖龙的母亲本姓石,说起她却大有来头,各位,关于她年轻时的故事,本书第三部中关于通天道人一节还会提到,这里从略。 敖龙的父亲本无子嗣,看看这一生就要走完了,却来了福气,年老时,门前来了一位美女,看到了他,居然不走了,或是看上了他的财,或是看上了他的势,总之,美人就跟了他,他就娶她作了如夫人,他体态虽隆肿,爱心却不减,对如花似玉的小夫人十分爱惜,天不该他绝后,当年,如夫人就有了喜讯,三五年间,如夫人为他养了一大趟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