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二十章 忠孝不能两全 (第2/2页)
,刀光剑影,自己的太子妃经验不足,将贺能放在她身边很合适。 至于贺能这个人的忠心,朱厚照是不担心的。 这是一个给自己办过黑事的人,这样的手下是值得信任的。 再说了,太子妃以后就是他的靠山,自己的身边竞争有多激烈,他很清楚。 不说自己信任的刘瑾,八局的其他太监也都不是省油的灯。 贺能也知道自己缺的是什么,一个后来者,缺的就是底蕴。 太子妃这边却不一样,他来了就是大头目。如果能得到太子妃的信任,他以后在宫里边的地位就会非常高。 等到自己登基,太子妃就是皇后。谁敢小看皇后身边的太监? 争不争宠的不好说,但是没人敢收拾他,这就是他的基本盘。 贺能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怎么选择,也知道该怎么做。 “那真是太好了。”太子妃笑着说道,心里面也明白,这就是太子派来帮助自己的人。 至于说是不是看着自己,她其实不怎么担心,所以这个贺能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两个人又说了一些私房话,然后便缓缓的睡了过去。 第二天一早,朱厚照起的很早,见太子妃夏氏也要起来,便开口说道:“宫里也是没什么事情,能躺就躺一会儿吧。本宫今日要出宫,也不在这边多呆。” 虽然朱厚照这么说,但是太子妃还是坚持起来了,伺候着朱厚照洗漱、换衣服和吃饭, 一切都忙完了之后,朱厚照辞别了太子妃,离开了紫禁城。 他今日要去英国公张溶的家里,找这位老英国公谈一谈。 对于这位老英国公,朱厚照是尊重的。 从自己改革军制开始,这位老英国公就没有给自己下什么绊子,一直都是全力支持,甚至为此还损害了勋贵的一些利益。 尤其是在勋贵纳税的事情上,他也是带头支持。这几年给予自己的支持也非常多,所以朱厚照也要给他足够的尊重。 在这件事情上,没有什么可以商量的,朱厚照要笼络住勋贵的人心,大明后来那么乱但还能基本运行,就是因为有这些人在维稳。 甚至到了天启朝的时候,英国公张维贤还起着定海神针的作用。 只不过他们比较烂,打起仗来没什么能耐,所以就是被各方吊锤。 当然这也不全是他们的责任,后期他们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权力了。练兵和锻造装备都不归他们管,只不过是因为中下层军官多是他们的人,还能够帮助皇帝掌握这个国家的军队。 现在却不一样了,大明朝的军队天翻地覆,勋贵重新崛起。成立了军机处之后,这些人说话的嗓门都大了, 朱厚照来的时候,只穿了一身便衣。但是英国公府上的人,还是认出了朱厚照。 他们倒不认识朱厚照本人,但是跟在朱厚照身边的刘瑾他们却认识。 于是消息很快就传了进去。 英国公府上中门大开,老英国公张溶亲自接了出来。 一番礼仪之后,朱厚照走上前拉着张溶的手,笑着说道:“国公实在是太客气了,本宫只是出来走走。想起国公前些日子身体不舒服,就想着过来看一看。” “太子殿下驾临,家里自然要迎接的。”张溶笑着说道。 张溶这两年年纪有些大了,虽然身体还算硬朗,但是背也驼了,腰也弯了。 朱厚照拉着张溶,笑着往里面走。后面呼啦啦的跟着一片。 朱厚照摆了摆手,然后笑着说道:“行了,让他们都退下去吧!” 众人赶忙散去,朱厚照便拉着张溶走进了大厅里。 君臣入座之后,朱厚照这才开口说道:“看到国公身体康健,本宫也就放心了。大明还需要国公。” “臣老了,人老崩溃,如果有什么事情办得不好,请太子殿下恕罪。”张溶连忙说道。 这其实就是在请罪了,他带头闹腾的。 要知道,这可是朱厚照推行的政策,他带头闹就有一些不给朱厚照面子的意思,这就是在给朱厚照递话了。 朱厚照连忙说道:“国公此言差矣,大明朝满朝文武,如果论对朝廷对父皇的忠心,国公绝对是排在前列的。大明朝这么多年,朝中的勋贵功不可没,国公更是国之柱石。只要是出于公心,说什么都不过分。无论是父皇还是本宫,都是能够明言纳谏的。” 朱厚照也是在告诉张溶,你年纪这么大了,家里边有功劳,加上对我和老爹忠心,所以你说不说什么,没什么在意的。 “臣谢太子殿下。”张溶连忙说道。 “今日过来,本宫倒是有些事情想和国公商量。”朱厚照笑着说道。 事实上张溶也知道,太子殿下到自己家来必然不只是看望自己。 如果真的只是看望自己,那很可能就是自己快死了,陛下让太子殿下来看看。 除此之外绝无例外。 “太子殿下有事尽管吩咐。”张溶开口说道。 “本宫今日过来,主要是有两件事情。一是想在辽东设立一个提督,统帅辽东诸将,以及大宁和科尔沁新城军事,本宫想让张维贤过去。朝中年轻一代论军事才能,张维贤绝对是数一数二。” “那边的事情比较繁重,本宫想让他过去,可是想到国公年岁大了,张维贤不能够在身边尽孝,实在是于心不忍,可也找不到什么合适的人选,所以找国公商量一下。国公可以放心,如果国公觉得哪里不妥,请讲出来,本宫一定不强人所难。” 听了朱厚照的话,张溶的脸上顿时就露出了喜色。 这是给了自己孙子独当一面的机会。看来自己的小心思没有瞒过太子殿下。 他心中不禁有些惭愧,不过还是连忙说道:“为国尽忠,为君用命,乃是为臣子的本分。” 张家世代军武,凡国有用之,君有用之,虽死其犹未悔,何况这是陛下和太子殿下对他的看重。 委以重任,乃是他的福分,怎么会拒绝? “老臣家中子嗣虽然不算繁茂,可是膝前尽孝,还有很多人,也不差他一个,请太子殿下不必顾念。如果不是老臣腐朽不堪任用,老臣愿请命去辽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