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七十五章 无知者无畏 (第2/2页)
差异,没有将官的指令声,也没有来回督队的将官,队列在一种无声状态中保持了高速前行的节奏。 而整个队列左右五里,前方十里范围内都有斥候在活动,行军线路前方百里,提前一日会有便装的斥候进入。这样的预警侦查力度在明军队列是不曾出现的。 急行军的便是卢象升崇明师一部。 空气中有尘土的味道,李启春没有任何疲惫之色的保持了奔跑姿态,携带的兵刃是破虏刀,也就是当初在香河大营实验的那把刀。 实验结束,得到肯定的破虏刀作为奖赏赐予李启春,这对于李启春而言至高无上的荣誉。 因为自通州反击开始的系列战事中表现突出,屡立战功的李启春被提拔为队长。 改制的大明一队军士人数相当于两个百户所,接近四门寨编制当中营级规模。 带领手下已经急行军了半日时间,速度不减,李启春知道这是在香河大营拉练的结果。 军事改制的细节还表现在李启春所部有独立可以调动侦查的斥候,这在往常是不可想象。最为突出的就是增加了单独出击时的灵活性和生存能力。 队伍尽可能的昼伏夜出,白日的行军完全依赖侦查信息,自进入汾阳境内开始,李启春神情是严峻的。 遭遇了小规模流民,都是穷山僻壤间居住的百姓,对于流民大军而言,这些区域没有席卷价值,百姓因此得以存活。 但惶恐蔓延,终归居住的百姓还是要迁移逃亡,进入李启春视线内的便是百人左右成群,前行时无处不在带着茫然、小心、惶恐的神色,孩子的啼哭声,饿意与疲惫,都混杂在一起。 悲楚惨绝的一幕。 刺痛神经的还有早先流民大军蜂拥过后留下的破坏痕迹。 汾阳是最早产生匪乱的区域之一,所以流民大军的破坏也更加彻底。 匪过如洗。 田地农作物全部被摧毁,包括可以获得收成的红薯,农田之外一村一村的焚烧。 只有焚烧,才能将村舍内所有的百姓被迫加入流民大军。 成为废墟的荒村,随处可见的人骨,乌鸦在吃食着腐rou,几十、数百移动的流民线路上乌鸦成群。 这些画面让李启春在内的每一个崇明师军士咬牙切齿。 相似通州到遵化区域的一幕但惨绝更甚。 知道制造了这一幕的是女真,所以每次前行中休整的时候李启春都会将手下旗长聚集在起来,有十多名旗长,有的参加过喜峰口战事,有的是从各军挑选而来,李启春都说一句话,血债血偿。 然后李启春谈起了来自四门寨的那支军队,因为参与了孟子岭伏击,李启春相处的时间不算短,李启春会说支军队的理念,对待敌人的态度,训练的手段及其两军厮杀时的凶悍和同伴间的信任。 李启春也知道领导那只部队叫文先生的人如今在替皇上出谋划策。 因为有这样的理解,李启春不觉得自己对手下这种思维的灌输存在何种问题。是正确的,积极向上的。 李启春没有明白一个道理,在士兵没有觉悟之前,吃饷卖命,缺乏主观能动性,战场士兵的前行依靠的极度严苛的军法约束。文无忌不愿将四门寨全套的训练手册照搬到香河大营就是考虑到了士兵觉悟问题,香河大营明军士兵已经有了基础的启蒙信仰,但终归是一支处在实验性变革阶段的队伍,依靠的依旧是军纪,而李启春却传播着四门寨的信仰。 当然在战事中,着对于士兵而言是无害有益的。 漫漫漠漠的秋色从晋中盆地绵延了出去,苍茫大地上有信仰的、有军纪的、有野心的,单纯的只想着吃的,各种性质的队伍蜂拥向了吉县区域。 和爆发在通州并持续产生的战事不同,出了吕梁的萨哈璘所部调动没有秘密而言,萨哈璘依仗是人数及其流民大军掩护下作战部队的战术调整。 明军调动也没有秘密,哪怕是崇明师最终也依旧会被调动而出的贼匪斥候侦查,这是一场双方最终都会知道对手目的,萨哈璘不在乎伤亡,明军必须要一战得胜的战事。 早就接收到明军在黄河沿线防御的消息,但萨哈璘不在乎。 自己的流民饥饿大军可是增加了超过三十万的数量。三十万的背后是近八万的精锐。 大明就是将整个陕晋两地兵力悉数调动阻梗在前方也不一定能阻挡住自己冲击,只要过了黄河,死多少人无所谓。 人,有的是! 明末汉魂9...看书的朋友,你可以搜搜“蓝色中文网”,即可第一时间找到本站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