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节 百部 (第2/2页)
录的最后一行,分明写着“译者自述”四个字! 田桐一惊,这朱方生是何人物,众人皆不知晓,这些年来无数人问过商务馆,可商务馆之人均是摇头不知。后来中兴老臣张之洞也派他的师爷前来动问,可是仍被张元济一句无可奉告挡了回去。这朱方生,也就成了一个谜,有人说他是张元济与几个留过洋的人共用的笔名,也有人说,这朱方生是个外国传教士,更有人说,这朱方生,就是张之洞身边的那个翻译,当然,这最后一个传闻,后来就不攻自破了。 此刻百部书成,朱方生终于露出庐山真面,这怎能不勾起田桐心中的好奇心!田桐一时急切,随手将手中的书扔在桌上,就去取最后一部。 那厚厚的第二卷砸在桌上,“砰”的一声,惊醒了另外的三人,三人见田桐只是略翻了一眼译书,便急切的去拿最后一部,都有些惊讶,随后宋教仁也翻开了目录,看到了最后一行,竟是也“哎呀”一声,赶紧凑到田桐身旁,想看看这译书的朱方生,究竟是谁! 四人挤在一处,都目不转睛的看着田桐书中的书,一个个望眼欲穿,田桐更是激动的手有些发抖,朱方生,朱方生,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若你也是炎黄子孙,汉人一脉,为何不用你的学识,来救救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国家,处在这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中的民族?为何你只是躲在深处,躲在暗处,埋头翻译这西洋的一套套书?连真实的身份,都不愿意让人知道? 袁希洛这时,倒希望书是切过边的了,因为那样,翻起来会快很多,好在译者自述是在最后,直接从后翻起,翻过后记,便看到了译者自述。 “朱方生,本名丘,字方生,安徽凤阳人,前明朱氏后裔也。记事九年来,见国势日衰,外有夷狄侵逼,内有民族纷争,只恐东晋五胡乱华之事重演,又惧南宋亡国灭种之祸再临。思之再三,唯有先渡新血,强民之智,再图国之奋发。遂与张公相约,译作西洋经典百套,以咨我中华智慧之士参鉴。然冠礼之后,更见中华国势难支,中夜长涕,自号崇祯,以志国仇家恨。” “诸位若见此书,则武汉三镇,已重入我汉家之手,丘别无所期,惟愿诸位能深读此书,以备他日创制中华宪法之需,但有些许借鉴,则丘百日心血,便算有功……” 朱方生,竟是那朱崇祯!朱崇祯,竟是这朱方生! 田桐看罢,只觉天旋地转,头脑有些发晕,虽然在武昌城中之时,便知这朱崇祯,非是常人,但绝对没有想到,居然……居然如此苦心孤诣! 那三人看罢,想起方才同兴酒楼上田桐所言,再看看此时田桐的模样,心中也是惊讶无比,这译书的朱方生,倘若真是田桐口中所说的朱崇祯,那这人,可真真是个绝顶的人物!便说有经天纬地之才,也不算过誉。 袁希洛更是想起方才田桐在酒楼上所说的那句话:“我倒希望,他是来复辟朱明一朝的!”倘若这朱方生与那朱崇祯,真是一人,便是他来复辟,自己也是应该击掌相庆的! 好一会儿,田桐的情绪,逐渐平复了下来,他见涵芬楼的书童,依旧在旁静静的侍立,便问道:“我想请问一下,你家馆主,张菊生,现在何处?” 那书童微微一笑,反问道:“先生有何事要见我家馆主?” 田桐恭敬的回道:“想请教一些方略!” 书童仍旧一副笑脸,“先生莫不是想问那朱崇祯之事?” 田桐一惊,“正是!” “你四人应是同盟会的干事吧?”那书童脸上依旧一副笑容,“馆主早知道你们会问这些旧事,他已经在公共租界洪字会馆,等着诸位了!” 田桐又是一惊,心中再想起朱崇祯在武昌的算无遗策,心中的景仰,又深了几分。他对另外三人说道:“你们要不要跟我前去,看个究竟?” 宋教仁与居正虽然颇想先坐下来,把那制宪会议记录汇编一睹为快,但也知道,如今弄清这朱方生的真实身份和目的,才是当务之急。两人都是微微一叹,将书放入书盒。袁希洛也不取书,仍旧将书寄放在这里。四人转身出了涵芬楼,直往公共租界而去。 也在同一个时刻,旅居这大上海的各地闻人,得到消息,也纷纷往公共租界洪字会馆而来。一时间,这小小的洪字会馆,竟是成了各省闻人代表的初会之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