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二节 紫禁 (第2/2页)
容易;中华广大,人事纷杂,政制一事,却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变革的。” “当年始皇帝废封建而改郡县,集权于中央,于当时当日,如何不是时代之潮流?如何不是功在千秋之举?可郡县天下,谈何容易?秦灭六国,强行郡县,却不过昙花一现,二世便亡。一夫作难,六国纷起。不过数年,那秦宫连同宗庙,便被项羽一把火烧了个干干净净。其后而立的汉高祖刘邦,行的,还不是封建?” 载泓这般说着,却是越说越有些伤感,这几年间,她如何不知时代之潮流,出国考察,遍观西典,哪样她又落于人后?辛辛苦苦好容易为这片大地营造起一点朝气,想不到却终是因为族人短视,因为汉人疑隔,功亏一篑。数年心血,眼看便是付之东流,说起来,谁人又能不心伤?只怕今时今日,唯有这一轮明月,还能说是知己吧。 “但究竟郡县集权,乃是时代潮流,不可阻挡。终于在武帝之时,颁布推恩令,消尽刘姓封建之地,这才算将郡县之制,定基下来。可百年之后,犹有司马西晋争论封建之举,便是唐初之时,封建与郡县之争,也甚嚣尘上,绵延不绝。便是你朱明,虽行郡县,可当年不也有封建之举么?” “这由封建而变郡县,说起来,究竟还是我中华自身蕴育的源流。可即便是这从内而生的变革,千百年间,犹有反复,曲折往回,争论不休。何况今日所谓立宪共和,均是自西洋舶来,且不说它到了中华,是为橘还是为枳。单说此时举国之士大夫,又有几人,能明白其中真义?士大夫尚且不知,其下升斗百民更是奈何?” “今日你不顾局势,不奠根基,便假托时代潮流之名,擅兴民国,只怕,反而是陷万民于水火之中吧?” 载泓对着夜空,对着那一轮秦时明月,与夜空中流转不休的汉时清辉,幽幽的说完这一长篇高论。朱崇祯还未作何反应,载泓面上,倒忽然的流出两行清泪。 “难为你能说出这般老成谋国之言,”朱崇祯听罢,也有些沉吟感慨,“我听闻昔日戊戌变法维新败后,严几道旅居日本,曾于孙文谋面,两人论及时代,严几道也曾有言:‘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此诚洞察之言。但若是不踏出这一步,究竟如何,谁人可知?今日便是无我朱崇祯,立宪共和,建立民国,也是顺水推舟之势。便如我通电所言,‘嗟尔清朝,气数已尽,帝制须死,民国当立!’” “民国当立?”载泓忽然冷目看着朱崇祯,“你我身当万民之命,如何能这般草率而为?圣人有言,不教而诛是为虐!今日国民尚不知立宪共和为何物,你却行此激烈之举,你当真要让秦末之乱,再现中华吗?” “相谈至今,唯有你方才这句话,还算有些意思!”朱崇祯一击掌,长身立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在这中华数月,亲眼见你满族八旗奴制内染,他西洋基督文明外侵,这中华道统如西风下残火,几已丧绝。照我看来,这中华,不经涅槃,不能重生。我正是要借这场楚汉之乱,将这中华万民,打入乱世铜炉,涤尽中华奴性,再重建中华道统,复开中华汉唐气象,鼎立我中华一族于世界!” 载泓听的这般狂悖之言,顿时大怒,也长身立起,并指指向朱崇祯,却怒火冲心,良久不能吐出一言,最后冷笑几声,对朱崇祯说道:“你可知,若是你当真开启这场楚汉之乱,会有多少无辜之人因而丧命?多少生灵因而涂炭?此刻洋人虎视在侧,稍一不慎,便是亡国灭种之祸!哪里会容你,将这楚汉之乱完结?” 朱崇祯哈哈一笑,“不妨,西洋此时正是盛极转衰之时,不出五年,便有动乱,那时我自会趁势而起,夺地护国,让这场楚汉之乱,从从容容的演完。” 见这朱崇祯竟然笑的出来,载泓原本心中的那层怒火,更是汹汹而不可止,真是闻名不如见面,想不到,原来自己暗中有些倾慕的朱方生,竟是这般视万民为刍狗之人。载泓仰头望月,借着虚夜中的清辉雪意,慢慢将心绪平复下来,转头静静看向朱崇祯,说道:“言尽于此,这万里河山,我便与你,一战而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