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12、破冰者  (第1/1页)
    张旋龙说:“我感觉您是想做学习机啊。”    童建国点点头:“你觉得怎么样?”    张旋龙竖起大拇指:“小弟对您的眼光佩服的五体投地!”    “为什么这么说?”    “我在中关村浸yin也有两年了,这两年中关村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说句不客气的,目前为止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哈哈,有这么夸张?”    “真没夸张。这些人大多是受《第三次浪潮》感召,凭着一腔热血就干起来了。”    “哦,对,那本书写得不错。”    童建国听说过《第三次浪潮》,它对当下人的启发远远超过了后世的《人类简史》。    但对童建国来说,这就如同看过了大刘的《三体》,再回过头去看凡尔纳儒勒的《海底两万里》一样,那就索然无味了。    “他们有热情,可在体制温室里待的久了,难免书生意气,缺乏市场意识。”    “你说的有道理。如果不是靠体制内的摊派、统购统销,中关村的这些电脑企业都很难生存。”    “是啊,眼下国内的电脑市场其实并不存在。动辄几万块钱一台电脑。别说国内的这些利润微薄的企业。就是咱们港台也不太容易推广。所以说,您从学习机切入,这非常务实,又有战略眼光。”    “哪里,哪里,其实我是喜欢玩游戏,才产生了这个念头。”    “哈哈,兴趣才是最大生产力。”    聊了会儿,童建国感觉张旋龙确实有些头脑。    有市场意识,又有一定前瞻性。    所以,当他提出合作开公司时,童建国便一口应承下来。    “谢谢童总!”    “能跟你合作是我的荣幸!来咱们以茶代酒!”    段永平和求伯君在一旁也兴奋不已:“咱们公司叫什么名字?”    “让张总起吧。”    “别,童总你来。”    “你公司叫金山,我那边有个蓝川新能源。干脆,咱们就叫金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好!这个名字好!”    “我平时在蓝城,来回跑不方便,就由旋龙老弟来执掌大局吧。”    “别,别!”    “怎么了?还想让我长期驻扎啊?”    “我觉得小段就行,我就负责市场销售吧。”    段永平连连摆手:“不行啊!我太年轻了。”    张旋龙拍着段永平的肩膀:“他行的,懂技术,脑瓜儿灵,有市场意识。”    求伯君也说:“是啊,段大哥很有想法。”    童建国也冲段永平点点头:“你看,大家都看好你,你就来吧。再说咱们现在是创业阶段,大家在一块儿干,没什么谁高谁低的。”    “好吧,咱们先一块儿干着。要是我干的不好,你们随时把我拿下来。”    “哈哈!你一定行的。”    有了张旋龙的加入,童建国就省心多了。    他们三个人,求伯君20岁,段永平23岁,张旋龙也不到30岁。    三个年富力强的小哥们儿,就让他们在首都张罗着,童建国先回蓝城了。    “哎呀!老了!再干几年就该退了。”    回到家里,当两双儿女环绕膝前时,童建国不由得感慨。    赵君在一旁收拾着桌子撇嘴:“哼,四舍五入就算不惑之年了。”    “嘿嘿,我是想空出更多时间帮老婆分担。”    “哼,帮我分担你就多挣点钱,让我不用上班,在家里当阔太太。”    “财迷!我今年年底分红,起码能分10万,你就回家来当阔太太好了。”    “哼,10万太少了。”    “那你要多少?”    “怎么得100万!”    “财迷!这可是你说的啊!”    童建国开办了这么多企业,却并没实现财务自由。    眼下是飞速发展的时代,100万看着很吓人,但要不了多久就不值一提了。    这段时间有个叫朱晓琳的歌手很红,她跟首都的程琳并称为南朱北程。    两个人一个嗓音高亢,一个嗓音婉转。    程琳唱了首《mama的吻》没引起多大反响,朱晓琳拿过来唱了一下,便一炮打响,大街小巷都开始传唱。    朱晓琳的mama领着她四处演出之际,他们就立下一个宏大理想——赚它100万。    没过几年,朱晓琳便实现了这个理想。    但她也很快泯然众人矣。    她手里的100万也变得平庸。    实际上童建国眼下几乎没有买不起的东西。    实在不行,还可以以单位的名义购买。    唯独有钱也买不到的是楼房。    小杂院、自建房这种倒也能找到,一两千块钱就能买到不错的。    可这会儿市政不发达,住平房有诸多不便。    最不方便的是上厕所。    不论城里还是乡下,你要么用自己的旱厕所,要么用外面的公共厕所。    近几年,童建国和厂子里的小伙伴们率先住上了楼房,而且自己鼓捣鼓捣,愣是把60多平米的房子还弄出四室一厅。    住倒是够住了,生活还是有点狼狈。    尤其随着孩子们渐渐大以后。    最要命的还是厕所。    一大早起来,不是这个拉了,就是那个尿了。    童建国在家还行,不在家的时候真能把赵君累得晕头转向。    可没办法,眼下没有商品房。    单位分房子你也不能弄得逼格太高了。    但凡事皆有例外。    早在1980年,伟大设计师就提出住房改革要走上商品化的道路。    可惜下面的人胆子太小,不敢试点。    直到1981年,深镇的一位房管局长才大胆试水,推出了商品房——东湖丽苑小区。    每平米2730港元,深镇当地居民买房九五折。    虽然没有房本,只有发票,但前来购买的人还是趋之若鹜,最后不得不摇号中签。    眼下,全国第二批商品房又要诞生了。    这就是首都的方庄商品房。    目前,方庄小区已经开始动工了,到1986年就可以正式开始售卖。    啥叫改革,改革就是敢为天下先,条件不成熟就创造条件。    股份制眼下还没正式实施呢,不一样有咱红星股份有限公司率先试水。    “老婆!两年之内我就让你住上有两个卫生间的大房子!”    “哼!吹牛!”    “你再说!你再说!我让你东风破菊花残!”    “坏人!欺负人……”    第二天,童建国就来找东风建筑队的老朋友郭子。    “郭子!咱们一起开公司,怎么样?”    “好啊!我早等着这一天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