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44、纸里包着火  (第1/1页)
    蒋子龙介绍说:“小王去年在《当代》发表了一篇小说,名字叫做‘空中小姐’,反响很强烈啊!”    “哦,想起来了,朔爷文笔精湛啊!”    王朔微微脸红:“哪里,哪里。”    “这位看着也有点眼熟。”    童建国看向旁边那个伙计。    这伙计长着一对小眼睛,连王朔的一半大小都没有,但也精光四射。    “这是小马,马未都。以前也写过小说,眼下在《青年文学》当编辑。”    “哦,幸会!幸会!可你有公职,能到咱们这里来写剧本吗?”    “没问题,我可以请两三个月的假。”    “嗯,那就行。”    蒋子龙又指着王朔说:“小王是个体户,他有的是时间。”    “个体户?卖啥的?”    王朔红着脸,有些尴尬。    “当然是卖字儿的了,他是个体户作家。”    “那就是专业作家嘛,怎么也比后世那帮死扑街的强。”    王朔有些腼腆地笑了。    这伙计像个小受。    你要是打量他的话,他还有点害羞。    你要是不看他的话,他就偷看你几眼。    在这个年代里,他敢于辞掉公职当专业作家也算是够有勇气的。    这会儿稿费也就千字20元吧,他一个月能发表万八千字都够呛。    生活状况比一般上班族好不到哪去。    不过,童建国没打算帮他。    “小王文字功底很不错啊!”    “是啊,”马未都在一旁帮腔,“王朔有生活阅历,看得书也多。”    童建国点点头:“小王擅长写对话,这倒是跟电视剧剧本挺吻合的。”    “是啊,”蒋子龙在一旁说,“他的对话非常生活化。”    “还行……”王朔难掩得意。    “不过,小王笔下的人物有点千人一面啊……”    王朔微微脸红。    “别误会啊,我说的是对话上。小王笔下的人物几乎个个都能言善辩,叨逼叨叨逼叨的,一说就是一堆。”    “有点水……”    蒋子龙也有些尴尬。    “而且地域特征太鲜明了也不好。咱们的电视剧讲的是下乡知青的故事,以东北人为主,偶尔可以有一两个京油子卫嘴子,但不能都这样啊。”    “其实我也是……”    王朔红着脸似乎想争辩几句。    蒋子龙说:“其实小王老家也是辽省的。”    “嗯,下次吧。”    童建国拍拍王朔肩膀。    王朔有些愠怒:“那就算了。”    “对,对,下次有机会吧。”    蒋子龙把王朔送到楼下。    其实,童建国不用王朔,并不是因为他的对话功底有问题。    他的文字功底在那里摆着,对话不可能太差。    主要因为童建国找的编剧其实类似于枪手。    在梁晓声打好的故事框架内,往里添rou,顺便也发挥一下创作能力。    关到一个小黑屋里,反复修改,少不了折腾。    王朔这种敏感又骄傲的人,你把他使唤来使唤去,保不齐就会撂挑子。    也就马未都这种名不见经传的文学青年,本身又比较圆滑,才禁得起折腾。    童建国跟马未都说了说待遇。    梁晓声一集才500元。    马未都这种,童建国只能给他一集200元。    马未都高兴的不得了:“谢谢!谢谢!”    这比小说轻松多了,一个星期写两集都属于手残。    “别客气,过两三个星期就该集中创作了,你做好准备啊。”    “没问题。”    马未都离开后,蒋子龙说:“我还有几个伙计,这几天就叫过来看看。”    “嗯,别找有名气的,发没发表过作品没关系,只要会写就行。”    “好的。”    编剧这边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剧组其它的事情,童建国也得开始张罗了。    眼下拍电视剧成本高,除了没有广告运营外,拍摄制作周期过长也是个主要原因。    一部二三十集的电视连续剧拍上两三年稀松平常。    整的比美剧还讲究。    再说,这会儿的人没学会齐头并进的工作方法。    离开天京后,童建国直接到盛京来找丁导。    听童建国说要找他导演电视连续剧,他都有些懵了:“啥?我能导电视剧吗?”    “怎么不能啊,弄条狗绑块儿饼子都能干得了。”    “哈哈!”    “推拉摇移有厂工忙活,影调和构图有摄影师掌握,你说你有什么需要cao心的?”    “我只需要喊预备开始。”    “跟你开玩笑的。咱俩合作这么多年了,你广告导的杠杠的,电视剧有啥导不了的?”    “可是……”    “放心吧,电视剧是编剧的艺术,只要剧本过关,你这边不用太cao心。唯一需要cao心的就是拍摄进度。”    “是啊,拍摄周期太长的话,开销就大了。”    “你那位师弟跟过香港导演是吧?”    “是啊,上次咱们不是去探班了吗?跟的李翰祥。”    “这会儿他忙什么?”    “在香港呢,过几天就该回来了。”    “到时候你让他留好档期。”    “嗯,一定得把他弄来,香港那帮人拍电影的效率高,咱们可以好好学学。”    除了编剧导演,其它杂七杂八的事儿也不少。    像布景、灯光、服装、道具等等。    这就交给崔新张罗了。    这部《知青》本来就是跟蓝城电视台合拍的,他们当然得出更多的力了。    在外面张罗完了,童建国风尘仆仆往家赶,一想到小家伙们那一张张可爱的小脸,他就激动不已。    可刚走到家门口就听到屋里传来一阵哭声。    “怎么了?谁欺负我们宝贝儿了?”    童建国推门进来,正看到花花梨花带雨,哭得那个伤心。    赵君搂着她哄劝着。    其他三个哥哥jiejie也一会儿亲亲她,一会儿抱抱她的。    “肿么了?”    童建国刚凑过来,花花就扑进他怀里抽抽搭搭:“我,我,他们说我是道儿上捡回来的。”    “谁,谁说的?”    童建国一边尴尬地笑着,一边跟赵君使眼色。    花花是去年从盛京领回来的。    虽然她年龄很小,记忆力没发育好。    但她应该知道自己是从外地领回来的,她本来有一个mama。    问题是,在她尚未发育完善的大脑里,她觉得这是正常现象,别的孩子也都跟她一样。    关于两个女儿领养的事儿,童建国和赵君也有很大分歧。    童建国根据他所掌握的儿童心理学,认为领养的孩子要么在五六岁以前、要么在18岁左右,就应该告诉他身世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