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八章 进军罗布泊 (第2/2页)
者身世的墓碑,以及坟前长出的几株小草。 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在祭奠完库尔班之后,我们同阿里木长老告别,又返回鄯善县休息了一晚。 第二天早上,我们补给了一下进入罗布泊之后所需的水,食物,以及汽油之后,便向罗布泊方向驶去。 车外的房屋渐渐的消失不见,我们的视野也变得更加宽广,在进入罗布泊的戈壁地带时,眼前已经看不见丝毫绿意,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黄沙和干涸龟裂的土地。一些低矮的耐旱植物在风沙中地下了高仰的头颅。 唯一不曾屈服的的是戈壁滩的灵魂胡杨树。在新疆地区流传着这样的传说:传说戈壁中的精灵胡杨树,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之所以说他是一个传说,是因为又有何人能真正的三千年不死,去见证胡杨树的一生。 第二天傍晚时分,我们的车队到达了罗布泊地区久负盛名的‘龙城’雅丹。 站在龙城的入口处,我们才知道此处的雅丹地貌为何会成为龙城:缘是此处土丘蜿蜒犹如游龙摆尾;土丘连绵起伏之间,又广布着坚硬的盐壳,在夕阳余晖的映射下,远远望去,盐壳就像是坚硬闪烁着金光的黄金龙鳞。 而此处的土丘高低不同,造型多姿多彩:有的俨然是座“城堡”,端庄凝重;有的似“城廓”,龙盘虎踞;有的像高楼大厦,顶天立地。分布在这些蹊跷的物之间的宽阔的条条风蚀凹地,犹如条条大街小巷,显得深邃、幽静,别有趣意。之神龙城,让人颇觉眼前的“龙城”不是古城,胜似古城,足以以假乱真。 ‘而雅丹’这个名称的起源,据说是:20世纪初,一些赴罗布泊地区考察的中外学者,在罗布荒原中发现大面积隆起土丘的地貌,遂向作向导的当地人询问地名,向导却误以为询问这种地貌形态的当地称呼,按当地维吾尔的称呼写成Yardangs,从此Yardang一词便流传于国外地学界。再译回中文就成了“雅丹”。即维吾尔语中“陡峻的土丘”之意。发现者将这一称呼介绍了出去,以后再由英文翻译过来,“雅尔当”变成了“雅丹”。从此“雅丹”成为这一类地貌的代名词。 由于雅丹地貌,地形复杂,地标物大多一个形态,犹如一个巨大无比的天然迷宫,常人若进入其中,通常都会迷路,以至于在饥寒交迫之中,困死在内,因此龙城在当地人的口中又被称为“魔鬼城” 我们抵达龙城时,已近天黑,想要在夜里穿越龙城,绝非易事。我们几人商量过后,都同意今晚暂时在龙城休整,待天亮之后在行军。 我们把车驶进龙城,找了一个适用于做掩体的土丘旁停了下来。今夜的罗布泊天气异常平和,天空晴朗,繁星闪烁,地面风力不到三级。我们在一个背风的地方生起了火堆,一边取暖,一边烧水做饭。 我们从昨天早晨进入罗布泊以来,一直风平浪静,也未曾遇到那支未知势力,或许他们并没有深入罗布泊地区,除了昨晚遇到了一些风沙之外,一路有惊无险。我和张镇的论文所需的资料,也做昨天完成了大半,而龙城丰富多姿的雅丹地貌,也是我们论文中的一部分。 吃过晚饭之后,我和张镇打算在龙城之中探查一番,尽量查到所需的资料,以便能够尽早的开始进行寻找彭教授遗体的工作。 导师同意了我们的要求,但是由于担心我们会迷路,就让野外生存能力优秀的韩风陪同我们去考察,胖子自然也是不甘寂寞,紧随而上。不过好在,还有杨勇在这保护导师他们,而张亚男的手脚功夫,想来也要比我们几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要强上几分,有他们两人在此坐镇,我和胖子四人也好放心去寻找论文所需的资料。 十月份的罗布泊夜里的气温已经低于零度,我们几人里面穿着羊毛衫,外面又裹着军大衣,这才出发向龙城深处走去。 在这片无人区地带拥有者最原始的黑暗与寂静,我们四人头上探照灯所发出的光亮,也仅仅只能照亮很小的一片范围的地方,沿途我们在经过的土丘上,隔上几个土丘,便挖一个小坑,在里面放一些燃料点燃,以防止我们走远之后,找不到回去的路。这种燃料小小的一包便能燃上四个小时的时间才会熄灭,是林岳阳从部队里特意带出来的,为的就是应付在这种黑暗的环境中考察,或是在夜里取暖。 原先我们的队伍里有两个熟悉罗布泊地形的人,一个是我导师,另外一个则是林岳阳了。对于夜里的考察,我们没有麻烦导师陪同我们一起,虽然他嘴上不承认,但我们都知道导师已经老了,我们不可能事事都要他帮忙。 由于火焰山的事件,我们损失了在罗布泊地区经验丰富的林岳阳同志,可是他前期为我们所准备的东西,却在关键时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