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计成鸳鸯,再得瑞兆三十六 (第1/3页)
黎明之前。 夜极浓。 立政殿中。 媚娘似感应到了什么也似,突然从梦中醒来。 而正如似应照着她剧烈的心跳一般,榻前,立着一人。 一个她在这世上,再熟悉也不过的人。 “治……郎?! 你怎么这般夜了……” 她讶然,轻轻坐起刚掀起纱缦,未待及伸出手,便被李治一把抱入怀中,将一张玉润容颜埋入她颈间。 “治……治郎?” 媚娘有些着慌——这是异常陌生的情绪,可是感觉着李治俯于颈间时传来的低低振动,与为水气所湿的肩膀,她不得不慌…… “你怎么了? 发生什么事了么? 是元舅公要你做什么……还是其他的人…… 难不成……难不成是太原王氏……” “不是……不是……” 李治只是默默地埋在她颈肩之中,汲取着她身上传来的淡淡温暖,与缕缕清香,轻轻道: “没什么…… 只是想见你……” 媚娘听着李治平稳得几乎听不出半点破绽的话语,不知为何,突然感觉心里一松,于是眉目渐缓,伸手,坚定而温柔地回抱着他,任由他在自己肩头无声落泪,却依然佯做不知。 夜,正浓。 …… 偌大的寝殿之中,只亮着一盏轻烛。 纱缦之中,已然更替了寝袍的李治与媚娘,双双握了手,安静地倚在榻上。 媚娘枕着李治的胸前,静静地听着他的心跳,良久才开口道: “治郎,你知道的,无论何事,若你不想说,我也不会问。 什么时候你想说了……再说与媚娘听,可好?” 李治闻言,不由心中一阵酸痛再起,拿起媚娘的手,轻轻在唇边一吻方道: “也没什么想不想说的…… 只是朕…… 今日才知道,父皇真正的心思。” 媚娘一怔,抬头看着李治。 李治本就无意向她隐瞒,便一五一十,将今日之事说与媚娘听闻。 媚娘当下便是一惊,且道: “这…… 遗旨内容是……” 李治沉默,半晌才坐直身体,低头从怀中取了那封遗旨,默默地递在媚娘面前。 媚娘见状,立时惊得也不及披衣,便顷刻起身,先下榻双膝落地,对遗旨再三行大礼,又对太宗在天之灵,告请免己不知遗旨在此,衣冠不整,失礼之罪,这才方由着李治扶起身,双手奉了遗旨,走到正殿之中以香奉好,然后又是夫妇二人复归殿中,更朝服着正冠,入正殿再三拜过,媚娘这才敢启旨一观—— 之所没有惊动任何人,原因便是媚娘知晓,此事事关紧要,越少人知道越好。 否则李治也不会将跟着自己来的德安留在殿外,不叫入内了。 遗旨展开,媚娘细细阅之,乃不由目中凝泪。 实在是这虽名为遗旨,却实是一封告子亲书而已。 文中字字句句,皆是太宗一片怜子孤苦之心,惜子失怙之意,其中慈父情怀,字字入骨,句句铭心,实在叫观者无法不动容失声: 稚奴吾儿,朕今昔虽身体大安,却仍不免百年之期,今日于汝母灵前告香,心中实在慨怀,忧忡成疾,故早做此定计,以求吾儿日后平安康乐,虽不能免一切烦虑,然终可无大患之忧。 朕得吾儿,实为天怜朕失爱之痛。诸子之中,唯吾儿性情气华,皆如汝母再生……朕之痛怀,皆因儿承欢于膝下,方可聊为慰矣。 然儿肖汝母,故慈怀如夫,日后儿登位之日,必当受诸等折痛,难得快心。 朕每思及后,不由心怜心痛,又思及朝中关陇、氏族二系势大如虎,吾儿心慈如斯,何以衡之? 遂着如袁天师之语,当以天命之女武氏昭多方磨砺,良加养成,且更使其情牵吾儿,自为良辅也。 故,日后儿若有因,可设良策,使其为中宫之主,以相辅之—— 此故朕使其洁身自好,多方磨习,更与汝舅父长孙氏不得两立之故也。 皆因朕日下观来,关陇氏族二势,日后必为朝中大患。兼之儿性仁慈,虽怀有奇才大略,手握雷厉之能,却无奈性已至此,难以杀伐决断之态,衡平此二势。 武氏女昭,性果决,意沉稳,更兼至情至性,不逊长兄火承乾,知机谋略,不差汝慕之青雀。 最为难得,此女于世中无牵挂怀,更无他念,一心一意,仅为吾儿与数人尔。 是故此女,实可为天赐吾儿之良配,大唐之贤后也。 诚如箴言所谓:后为武氏,唐三代昌者言。 然奈何其身为朕身侧侍子,虽朕力保其身,且有意教化其格,奈何其出身无靠,日后若吾儿有意立其为后,必受尽朝臣之难,后宫之讽。 故朕立此遗诏,以正此事,以求武氏女昭,可为政君之能,可助吾儿之力。 另有汝舅长孙氏,忠于我大唐,更兼与朕平心相交数十载,其功其德,车载不得。奈何其势至此,日后必为吾儿朝权之上,最大之难,固朕自当主张,为吾儿做论:日后若长孙无忌有仗势横行,不得君心之事,儿可将此诏后另附之信书,着其阅之,且行贬之……但留其富贵身家,却剥其朱袍官纱,夺其金印玉圭,除其车马仪列,只做普通民家既可。 ……卿卿念念,只为吾儿一世平安无事,愿天佑吾儿,太平一生,无痛无病终至万年,则一切虚名空誉,皆可抛却耳…… (这里再次说明一下,这里的普通民家,是指彻底从官籍里革除的意思,也就是说唐时,一般的官员像之前说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