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两诀别十三 (第2/2页)
狄仁杰长吐了一口气,失笑道: “娘娘口口声声说,中宫聪慧……可在为臣看来,中宫或者聪慧过人,或者擅长此番之道。 可是在娘娘这等谋略面前,实在是不足一笑…… 便是臣所知,千百年来,能将后廷宫闱之争,一一移化为涉及朝堂社稷的大事,且还能如此影响国之大计,直成其标的的……只有娘娘一人。” 媚娘淡淡一笑道: “狄大人过誉。却不知狄大人的回答……” “娘娘有意,此事又于国于朝有利,臣宁负弄臣之名,也当力成其事。 只是娘娘,臣有两问,可请娘娘解疑否?” “狄大人请问。本宫自当尽其所能。” “此计……可是主上所定?” “主上不知此事。” “那么……金菊花一物如此紧要,娘娘立政殿又是向来防得风水不露……为何失去这般久了,娘娘身侧近侍,竟无一人来报,无一人好生寻找? 又或者…… 是娘娘根本就知道此物失落之处,也知道不必再找? 甚至…… 甚至娘娘早知它会在那一时,那一日失落,也早知它会被拿来做今日之用?” 狄仁杰的问话,只惹得媚娘灿然一笑,不作回答。 永徽三年四月中。 夜,长安。 太极宫。 太极殿中。 李治一边儿批着奏疏,一边儿听着德安的回报。 好一会儿,他才啪地合起了折书,若有所思道: “你说…… 狄仁杰已然按着媚娘的安排行事了? 那眼下如何?” 德安轻声道: “眼下狄大人已然延请崔卢王萧四氏中人都入了此局,只是安排上有所不同——王萧二族中人看似是最关键的终审之位,实则却是只能依果而定的被动之处。 反而是崔卢二氏,位置虽则低了些,却能一一将诸事内情,纳入耳中。” 李治放下折书,点头,又拿起另一本道: “果然还是他细致…… 媚娘只是布了个局,难得他能想得如此周全…… 只是,他那样的刚烈性子,竟能乖乖听媚娘的话儿…… 也真是难得了。” 德安摇头道: “这瑞安也觉得甚是好奇…… 明明是这样的人物,不知为何却是能轻易受了娘娘的指点。” 李治摇头道: “狄仁杰性格看似温厚,实则却是内存刚烈。 如今肯听媚娘一言,无非还是因着媚娘事事处处,都高他一筹,又是时时刻刻,都以国政为先,不同与其他女子一般而已罢了。” 德安点头应声而是。 李治又道: “不过如此一来,只怕媚娘这些日子,倒是不好过…… 你可好好儿地去瞧过没有?” “主上安心,德安已然安排下了,内内外外的,再不会出事。 再者娘娘这等缜密,之前金菊坠丢失一事,前脚失去后脚便立刻知晓,又立时定下计策…… 这等事态,娘娘怎么会不安排呢?” 李治眯了眼,摇头道: “说到底…… 此事究竟还是蹊跷,朕把立政殿内内外外,足足布了四层暗卫…… 为何还是会丢失? 此事你可查了?” 德安点头,轻声道: “查了。” 李治眯了眯眼,看看左右。 明和清和会意,立时着左右退下,自己二人却守在殿中,只看着些儿。 李治这才问德安: “说罢!到底是谁透的信儿给媚娘?” 德安一怔,脱口而出道: “主上都知道啦?” 李治淡淡一笑,目光却是温柔: “媚娘不会主动生事,可她却非是那种总将仁孝礼义这等虚话儿挂在嘴角儿的虚伪女子…… 这等大事,不必到她殿中,必然会传入她耳中。 她若非有心借此事行计,又如何能教人将那等紧要的东西拿了去?” 德安叹服道: “果然天下最知娘娘的,还是主上…… 不错,正是红绡那边儿透的信儿。” 李治点头,又忽道: “这个红绡,办事倒是极妥当。 能在皇后身边呆上这么久,足见她也是个极慎妥的…… 日后倒是要好好给她个安排。” 德安含笑点头道: “究竟她是大家出身,又是经过这些年的调教…… 自然是可堪大用的。” 李治点头,寻思一番又道: “她今年,可也适为及笄之时了罢?” 德安思虑一番,点头笑道: “主上可是知道得…… 正是如此。” 李治点了点头,慨然道: “若果如此…… 那只待此事了后,也该与她一个安排了……” 德安点头称是。 李治又忽道: “对了…… 苏儿……这段时日,可是不见消息得紧。 如何? 她在万春殿里,可还过得顺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