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百零八章 大结局  (第1/1页)
    皇城司与宣教司都动了起来。    让暴风中心的长安城稳如泰山。    民间、军中、朝堂、各大王府,任何可能的地方,都逃不过他们的眼下。    事实上,在李晔把勋贵、世家踢出中土之后,已经不可能有不测之事发生了。    宦官、文人相互制衡,武人虽然手上握着刀子,但却在枢密院的掌控下,而且群龙无首。    当然,也不是没人动心思。    裴贞一和张清婵都时常打着探望皇帝的名头,试图带着各自的儿子接近。    但都被辛四郎这个浑人喝退了。    谁的面子都不给,也不怕得罪任何人。    此人的凶名在长安人尽皆知。    裴贞一、张清婉恨得牙痒都没用。    各种威逼利诱全被他当成了耳边风。    再后来,清流们开始攻击辛四郎嚣张跋扈,并且把火烧到了枢密院。    但亲卫都直属于皇帝私人。    枢密院无权过问。    事实上,各种暗流远比明面上的更加激烈。    只不过都被一双看不见的手消解了。    张承业坐镇长安,一切井井有条。    无论是朝堂还是军方,都要给他几分面子。    一个月,皇帝依然没在人前露面,引起了诸多揣测。    连民间都在窃窃私语了。    辛四郎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只不过大唐帝国高层的动荡,没有引起天下的风波,各道各府各军镇,都在各自的框架中良好运行着。    各地百姓都默默的在皇帝祈福。    无数人默默望着长安的方向。    天下能有今日来之不易。    大唐帝国在风雨暗流中,有惊无险的行走了两个月,终于,太子李祐快马加鞭从西域赶回长安。    太子安然入城,长安上空的阴云消散不少。    朝堂和民间的焦虑消散不少。    然而当李祐连滚带爬赶到寝宫时,李晔正一脸笑意的看着他。    “父、父皇……”李祐一脸错愕,似乎还没反应过来。    “你回来了。”李晔脸上早已没了病容。    其实李晔的病在半个月后就好了。    虽然住在寝宫,但长安的一切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皇城司和宣教司忠实履行着它们的职责。    政事堂、枢密院也按部就班。    大唐帝国只是稍稍摇晃了两下,便还是稳如泰山。    当然,这也离不开张承业的cao劳。    暗流永远只能是暗流。    这是李晔愿意看到的,而他更想看看如今的大唐,还有谁,还有何种势力敢跳出来。    李晔等着他们往刀口上撞。    然而天下出奇的安定。    文人虽然叫唤,但终究只是叫唤,除了唾沫星子,就没别的了。    而武人们再也不是唐末的武人,他们有了荣誉、尊严,也更愿意接受和维护现有的秩序。    世家大族早就奄奄一息,被李晔踢到河中,留在中土的也没什么气候。    地方上平平淡淡,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只有后宫里的裴贞一张清婉蹦蹦跳跳。    不过都没有出格,只是试图靠近李晔,全都被辛四郎挡了回去。    “今后大唐帝国就托付给你了。”李晔一脸淡淡的笑容。    李祐全身一颤,情真意切道:“儿臣何德何能?这么多年都是父皇指点迷津,既然父皇龙体安康,大唐便一日不可离了父皇。”    李晔拍了拍他的肩膀,如果是李祎,谁也不知道他心中在想什么。    但和李祐之间的父子之情却是实实在在的。    血缘终究不可代替。    “你在昭明国做的不错,朕老了,终有一天会离开大唐,也会离开你,你既然是朕的儿子,就要担负起这个责任。”李晔情深意切。    这场病,也让李晔知道时间不多了。    在剩下的人生里,他想卸下身上的重担,游山玩水,看一看自己打下的江山。    美人终会白发,英雄终会迟暮。    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因人的意志而转变。    “儿臣、儿臣……”李祐满脸泪光。    李晔笑道:“行了行了,朕退位之后,说不定还能多活两年。”    说完这句话,感觉全身一松,一种久违的活力重新在心中滋生。    “父皇英明神武,儿臣总觉得力有未逮,心中惶恐。”李祐苦笑着说出心中的真实想法。    “你心中惶恐,便说明你有当好皇帝的潜质。”其实李晔心中还有很多话要说,不过话到嘴边,却都说不出来了。    在李祐还年轻时,教诲就不少了,没必要再多费唇舌。    就像做人一样,有人听再多的道理,也不一定能过好这一生。    路永远要自己去走。    今日之大唐帝国,已经被李晔彻底改造。    唐人尚武进取的豪情没有消退。    华夏也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局面。    当然,挑战和危机不可避免,这就要考验下一代人的智慧。    李晔扶起李祐,握住他的手,“朕把大唐交给你了。”    一种前所未有的重量在父子手间传递着。    时光仿佛定格在这一刻。    一种无形的东西从父子二人的手掌间升腾而起,冲向天空,发出轰隆的巨响。    天兴十四年,大唐皇帝、天可汗李晔退位。    太子李祐登基,改年号为继兴,大赦天下,奉李晔为太上皇。    其后,李祐册封自己十九岁长子李泽为昭明国王。    大唐帝国的权力正常转接。    开始几年,太上皇李晔居住在大明宫,与学士为伴,常与之论道,留下经书一百零八卷,涵盖格物、算术、医学等科,被世人称之为天学,很多学士穷尽一生,才能窥得一丝天机。    在接下来的几百年岁月中,西方不断有人慕名而来求学。    不但天学发扬光大,连孔孟之道也一同传入西土。    大唐帝国在新任皇帝的治理下稳步前行五年之后,大唐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人口突破六千万。    对草原的掌控前所未有。    从漠北到东欧契丹,无数部落俯首听令。    南洋遍地是唐人。    不过威胁不是没有。    安平郡王李祎吞并王氏,灭关东国,挥军向东,扫灭虾夷,整合了东部倭国,厉兵秣马,大力拓展海军,实力逐渐强劲,威胁东瀛熊津二道。    但太上皇李晔健在,李祎不敢做的太过分,年年遣使入长安,以窥大唐虚实。    继兴六年,太上皇李晔飘然离去。    有人说在终南山见太上皇羽化登天。    有人说在南洋见太上皇乘巨舰巡海。    也有人说草原见太上皇御天马而行……    万般无奈之下,朝廷只能先上庙号以示尊崇,是为唐圣宗。    两年后,东瀛便燃起了战火。    李祎雄心壮志,只可惜大唐四道海军齐发,水陆并进,东瀛成了第三代将领们争功的猎场……    李祎刚刚探出脚,就遭到了灭顶之灾。    大唐只打了一个喷嚏,李祎便扛不住了,只能驾巨舰,引一万死忠连同家眷遁入海上。    十年之后,有传言李祎在大海之东,寻到一片广袤的大地,再建了一个大唐……    全书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