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不偏安_第十章 标点符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章 标点符号 (第2/2页)

是何意?”

    “古来读书自上而下,自左而右,使用竹简自然顺理成章,方便阅读。”赵明诚接过坊主递来的茶水,喝了一大口,继续道,“现在造纸业如此发达,书已经取代了竹简,我就尝试下新的行文方式,是不是更有利于阅读,没别的意思。”

    “明白了,不过此种行文熟悉后,阅读确实提速不少,以前我看这么小段内容起码是现在的两倍时间。”荣六郎解开了心里的疑惑,又回到印书的话题上,问道,“不知衙内对印刷有何要求,我们可以提供汴京最好的纸张与用墨,为表支持,只算你纸墨的成本费。”

    “纸张有竹、桑、藤、麻、苔等材质,皆各地上上之品。”荣六郎接着说道,“墨最好的是汴京的潘谷墨,其次有张孜、关珪等人之墨,都是上品好墨。”

    “这个坊主经验丰富,用哪家纸墨你决定吧,就一个要求,既不要太贵,也不要太便宜,重点是好用实惠。”赵明诚对这个着实不太懂,“还有,刻板时尽量别出现错别字,我之后有可能会加印的。”

    “衙内放心,我们荣家书铺就是凭借‘无错本’在汴京立足,断不会砸了自家招牌。”对于这点,荣六郎是无比的骄傲自信,这也算是他们荣家书铺的企业文化了。

    “印好后,不知是否可以在贵书铺里面寄卖?”赵明诚显然没有这个时间去卖书,他目前在太学还没有到可以一直请假的地步。

    “这个好说,本来本坊有旧例,每寄卖一册,多收三文。”荣六郎话锋一转,“不过,为表诚意,这三文我做主抹掉,希望衙内以后印书优先考虑我们荣家书铺。”

    “这个自然,每卷印三百册大概要多少银钱?”,赵明诚之后的计划还需要荣家书铺这样成熟的刻书坊,且这个优惠之后一定会让坊主后悔的,自己断没有拒绝的道理。

    “因为刻的册数越多相对越划算,工人的工钱、用纸用墨数量都需要完工才好统计,所以我们一般是先交定金,交货时再付清尾款。”荣六郎接着解释道,“备纸、备板、备墨要半天,刻板两天半,刷印与套色一天,装帧半天,四天半后带银子来验货就行。”

    “这么快?会不会有点赶,我不是很急的,可以慢慢印没关系!”赵明诚听见这时间,一脸的狐疑道。

    “我们书坊的刻印工都是经验丰富的,再经过我们历代荣家人改良的印刷工序,才能达到这种速度,衙内到时验货不满意我们可以重印!”

    剩下的比如去把刻本拿去国子监审核、向官府申请牌记等均不用赵明诚再cao心,荣家书铺会派人全部搞定。

    赵公子谈好了相关事宜,从后院进到书铺内时,采薇正津津有味的看着一册《梦溪笔谈》。这本沈括的书可谓两宋时期的畅销书籍,经印不衰。

    虽然现在还早,但因为今天十五,大相国寺开放庙市(每逢朔望,逢八即开),所以书铺内看客并不少。

    书铺内还专门为不同种类的书籍划分了区域,方便客人选购,大体分为经史子集、科举程文、历法、医书、农书、蒙学读物以及杂书类。

    为了犒劳采薇这些天的辛苦,二人在书铺附近的一家蜀记面馆点了两碗大燠面,用瘦rou浇头,每碗十文,量大味美。

    赵明诚一向吃饭不讲斯文的,一会儿就已把整碗rou面连汤一起下肚了,采薇显然不好意思和哥哥一样粗鲁,吃的虽算不上慢条斯理,但也绝说不上快,不时还要整理下被风吹落的青丝。

    吃完的赵明诚倒也不显得无聊,周围几张桌子坐满了市井百姓,有点像广东的早茶,大家围在一起一边吃,一边闲聊家常与汴京城的八卦趣事。

    ps:因为书坊的繁荣,导致北宋出现很多编辑人才,各书坊以重金聘请各类编辑人才。如市民说唱文学之类,孔三传为著名编辑家。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孔三传在京城东京(开封)演唱自己编纂的诸宫调,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其人“多知古事,善书算、阴阳”,故时人称之为三传。其作品虽以小市民为对象,但每为士大夫所倾倒,闻名于当时。这就是最早分化出来从事民间文艺的编辑。此种专职编辑,约始于宋仁宗时代。

    pss:宋代刻书设肆出售,是真的非常赚钱。有些文章碑铭,刚刚完稿就被争相刻印、叫卖牟利;甚至很多当时的畅销书如《夷坚志》之类,作者写得很快、书坊刻印的非常快,卖的就更加快;如太学国子监和各州官学、书院,其刻书卖书盈利颇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