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三章 欲征长社  (第1/1页)
    好歹把砖头糊弄过去了,午饭后,砖头像小鸡啄米一般脑袋一栽一栽的打起了瞌睡。    看弟弟困的要命的样子,李孟羲带弟弟回到了自己的军帐之中。    叠的好好的被子被人动过了,被面有褶皱的痕迹,李孟羲心思敏锐,一下就察觉到了这点异常。    谁来过来了?李孟羲疑惑。    李孟羲要把被子拆开,准备铺好睡觉,砖头不乐意了,非要说不盖被子也可以睡觉。    “你这家伙。”李孟羲笑着轻轻拍了弟弟一巴掌,“先拆开嘛,等你睡好了,二哥再帮你叠好。”    这样一说,砖头终于舍得把豆腐块拆开了。    把弟弟哄睡着之后,李孟羲把被子轻轻给弟弟掖好,轻手轻脚的离开了。    李孟羲还有好多事要做,比如,昨日刘备说的小甲,到底是什么甲,还未来得及弄清楚。    从大兴山之战结束到今日,不过两天而已。    刘关张三人在中军帐商讨军情,请了李孟羲前来议事。    李孟羲差点就露馅了。    刘备问,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黄巾,是向东向南向西还是向北,李孟羲茫然摇头。    “向北是哪?”李孟羲皱眉问到。    这个问题问的,就像问一加一等于几一样,很常识性的问题啊。    刘备和关羽相视一眼,诧异万分。    这问题似乎不该从军师口中问出。    无他,能看破天下大势之人,必是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之人,不该连一州郡县分布都不知道。    “今我军在涿郡境内,北为上谷郡。”    上谷是哪,李孟羲想了又想,不知道。    “向南呢?”李孟羲又问。    “南为河间。”    河间是哪,李孟羲还是不知。    “向西?”于是再问。    “向西为中山郡。”    中山。此地名倒是熟悉,古代所说的中山国,应该就是这里。    “向东呢?”    “东北为广阳。”    东南西北问了一通,然而,李孟羲越问越迷茫了。    东汉末年的地名与两千年后地名迥异,不仅地名,两千年之久,地形也是天差地别的。    别的不说,后世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现今还是大片的森林,水土丰茂。    “孟羲可有见教?”刘备不因李孟羲年幼而轻视于他,认真请教。    “说来惭愧,某不通地理,因此,无有见教。”李孟羲说的坦荡,刘备和关羽相视一眼,皆看出了彼此眼中的无奈。    李孟羲前日说过,他不通兵事,来日需多多讨教。    当时刘备以为是李孟羲自谦之词,今日看来,李孟羲当真对地理一概不知。    虽有些失望,倒也正常。    人家说过了不通兵事,何苦强求别人出谋划策。    自家小军师长于时势,却拙于军略,刘备也不再强求,转而和二弟商讨兵机去了。    李孟羲在一旁安安静静的听着,也不打搅。    “玄德公,长社在哪?”李孟羲突然发问。    “长社?”刘备抬头,疑惑的看着李孟羲,“长社……在……二弟?”    刘备思索片刻,一时想不起来长社到底在哪,转而去问关羽。    关羽沉思数息,“长社在颖川境内。”    虽不知孟羲为何突然问长社一地,是何用意,但依刘备对自家小军师的了解,自家军师多有神异之处,骤然发问,其中必有缘由。    “孟羲,为何突然问及长社?”    李孟羲眉头紧皱,并未立刻回答刘备。    难道直接让他说,奥,原本的历史中,黄巾和官军的决战就在长社附近,早些杀过去,撞上大战挣得大功劳的机会多一些吗?显然不能这么说。    “关将军,我军若一路直杀向长社,途径多少郡县?”    关羽看了李孟羲一眼,他用手指在酒碗中蘸了蘸,以案为纸,以酒做墨,以指做笔,在按上开始画起,“我等今处涿郡,向南两百余里,为河间,河间西进至信都,信都南进至清河,清河西南为广平,广平再南,为东郡,东郡南进为山阳,再西为陈留,再西便是颖川。”    说话间,关羽用酒水在矮几上画了曲曲折折的行军路线。    “不管其他,直赴长社,最少也要途径十余郡,三十余县,数百上千里之遥。”    李孟羲点了点头,“今黄巾军势如何,所言为时过早。我料官军与黄巾最终之战,必在中原腹地,长社附近。”    “孟羲竟如此笃定?”刘备大奇。    “无他。”李孟羲轻轻一笑,“中原为兵家必争之地,中原富饶,天下膏腴之地尽在中原。中原土地多,人口必然多,黄巾自然会也多。”    “黄巾主力肆虐之地,如何不是官军与之决战之地?”    李孟羲的一番说辞,有一定的道理。    刘备和关羽陷入了沉思。    “我军可直扑长社而去,一路直去,沿途必多有征战,不愁无仗可打。”李孟羲建言。    其实李孟羲说最终之战会在长社,刘备和关羽是不怎么信的。但是说决战之地在中原腹地,刘备和关羽都坚信不疑。    涿郡位于幽州境内,而幽州位于北方,离中原略远。    所以,李孟羲建议早早杀向中原,这一提议在刘备关羽二人深思之后,深以为是。    刘备义军的行军方略,就此被定下。    刘备决议不日拔营,直杀长社。    穿越者未卜先知的视角,是巨大的财富。    李孟羲虽然不知东汉末年黄巾军各部的行军路线,但是他记得最终决战的战场在哪。    既然最终一战是在长社,那么由果推因,必然是先有大量黄巾军兵力在以长社为中心的区域活动,所以决战才会在长社发生。    因此,直扑长社而去,能遭遇大量黄巾。    战斗会很多,也会更危险,然而危险与机遇是并存的。    如果能赶在官军之前,刘备能阵斩张角,那无疑,黄巾之战后,刘备从默默无闻,可一举成名,从汉末众多豪杰之中脱颖而出。    这份政治资源,必须抢到手。    “我军骑兵太少,不利于速战速决,玄德公可立刻着手准备收集马匹,多建骑军。    今只有三十余骑,不堪大用,若有五百骑,可胜步兵五千之众。”    刘备深以为然。    大兴山一战,黄巾中有不少骑兵,可最后黄巾军溃散,骑兵逃的飞快,最后一个不剩,战后清点战获,马匹只有四五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