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后记(二) (第1/3页)
天启二年,十月。 在贾瑜的建议下,陈贤将集政治、军事、经济、贸易、文化、商业、科技于一体的都中改名为“长安”,有“长治久安”之意,此名广泛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认可与好评,“神京”这个用了一百多年,几代人耳闻目染的名字自此寿终正寝。 除此之外,南部陪都金陵府改成了“南京府”,而北部陪都洛阳府却依旧是洛阳府,朝廷本来是打算用“东京”二字为其易名,它位于神京城的正东方,用这个名字很合适,况且陪都嘛,带个“京”字是合情合理的,但消息一出就在民间引起了一大片的不满,朝廷深知民心所向的重要性,不愿意和百姓们对着干,最终不了了之。 它之所以免遭“毒手”,原由无它,只是因为那年贾瑜到此探望任洛阳府知府的老友陈淳时,一时兴起,挥笔写下了一首名曰《代悲白头翁/白头吟》的长诗。 其中有四句写的极其精妙,恰似神来之笔,听过的人无不拍案叫绝,让这座人文荟萃,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再一次焕发了青春,变成了文人sao客们心驰神往的游玩圣地,名气完全不输给号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府与杭州府,谓之: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 ...... 彼时的宁国府已经富贵到了极点,是为大梁第一世家,有人曾这样调侃:‘宁国府里一个婆子的衣着打扮都要比一般大门大户的当家太太要奢侈许多’,在百姓们看来,它不仅仅是一座国公府邸,更是一只深不见底的聚宝盆,一棵高不可攀的摇钱树,只要和它沾上关系,哪怕是一星半点,都足矣改变自己前途渺茫的命运。 因此有很多人甘愿放弃良籍,削尖了脑袋往里钻,若是能成为一个下人,天天吃香的喝辣的的不说,在亲友们面前也能翘着鼻子,拍着胸口说“我在宁国府里做下人,经常能看到贾公爷”,多有面子啊。 为富不仁,唯利是图是甄家的做派,这八個字不会在贾家的门户里应验,若是你确实有重大的事需要救助,带好证明,到宁国府或者荣国府的门房去说清楚情况,那你当场就会得到一个让你挑不出任何毛病来的结果,长安城内外有如此一段上到耄耋老人,下到总角小儿,乃至目不识丁的村妇都耳熟能详的俚语,是这样说的:‘当你无故受到贪官污吏与地痞流氓欺压时不要忍气吞声,马上去找和观音菩萨一样大慈大悲,和如来佛祖一样神通广大的贾公爷,他老人家一定会为你做主的。’ 前段时间,《人民周报》的专栏记者采访了贾瑜,这个能显著提高官府公信力,使普通百姓也能觉得与朝堂近在咫尺的理念是贾瑜率先提出来的,并得到了陈贤的鼎力支持,得益于完善且成熟的印刷技术,报纸可以在民间广泛推广,上面目前分为四个板块,一是朝廷颁发的律令法规、二是优秀的诗词歌赋,小说文章、三是热点事件,比如说某官员落马了,某个官员升迁了,四是广告,又比如某家酒楼上出了新菜,便会花点银子去做个推广。 一朵花开后,剩下的花很快就会爆满山坡,时至今日,《大梁青年报》、《大梁少年报》、《北方日报》、《南方日报》、《光明晚报》等报刊陆续问世,各府县也相继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报刊。 许多人茶前饭后聚在一起闲聊时不再东扯一句,西扯一句,而是对着一张新鲜出炉,还沾染着些许墨香,廉价却又相对权威的报纸,有迹可循的评头论足着时事新闻,从侧面也基本上解决了底层百姓在不具备有效渠道时,只能选择盲目跟从,听风就是雨的通病,可以说是好处多多。 尽管他在竭力的掩饰,但记者还是计算出宁国府每年光是直接捐出的善款就高达三十多万两纹银,这笔无数人十辈子都挣不到的巨款被用在了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中,及时帮助了许许多多走投无路的苦命人,完成了真正的“达则兼济天下。” 与此同时,贾瑜的个人声望与荣誉也达到了不可撼动,坚不可摧的顶峰,在两亿三千五百万百姓的心目中,他是当之无愧的“国之柱石”,大梁离开谁都行,就是不能离开他,在二百二十万将士的心目中,他则是实至名归的“绝代军神”,战功远迈汉之霍去病,哪怕历史上所有的名将全部加起来都怕是难以与之相提并论。 他爱兵如子,与兵士们同锅而食,同榻而眠、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总是能用最小的伤亡代价取得最大的全面胜利、他赏罚分明,明令禁止将领和军官们贪污腐败,克扣军饷、他身先士卒,常常率先杀出战阵,一匹白马、一杆银枪、一面帅旗,便是两军对垒的战场上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是将士们发自肺腑去拥护、尊敬、感恩的对象。 按照常理来说,贾瑜位极人臣到了这种程度,关键他在民间,包括军中都能做到一呼百万应,不说眼下,将来绝不会有一个好下场,纵使他能得到善终,他的子孙后代早晚也会被后世之君清算,即便他以前立下过那么多,那么大的功劳。 在泱泱的历史上,功高震主这四个字让不知凡几的英雄豪杰死于非命,但贾瑜却不一样,首先他所效忠的皆是心胸宽广的明君,景文帝如此,天启帝如此,他的第二位亲传弟子陈炽亦是如此,他那一腔汹涌澎湃,睥睨古今的渊博学识才得以全面施展。 其次他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