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36章:震惊天下的功名案 (第2/2页)
大骂了一通。 “马哈木只是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多久了,爷爷不要为了一个小小的马哈木,气的伤了身子。” 朱瞻圭劝了一句,接着说道:“以我们的实力,打败马哈木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我们现在要考虑的事,打败马哈木以后,该怎么防止又蹦出来一个。” “毕竟草原上的情况,爷爷您也知道。” “秦汉时期的匈奴,三国时期的鲜卑族,盛唐时的突厥,宋魏时期的柔然人,然后又是金辽和蒙古人。” “这些家伙跟韭菜一样,杀了一波又长一波。” “我们今天赶走了马哈木,明天说不准会蹦出来一个狗哈木。” “以孙儿看来,我们只打不管,是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的。” 朱棣闻言叹了口气。 他还有何尝不想解决这个问题。 可问题是真的很难办到。 草原实在太大了。 大明根本无法支撑长久的驻军,光长长的补给线都能让人绝望。 建城驻兵,是不错的管理办法。 可其中风险太大。 一旦被攻击,朝廷根本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支援上。 等知道了赶过去了,敌人都跑了,城也被毁了。 甚至在建城的时候,这帮家伙都会不停的阻挠,根本就不让你建好。 如果没有一种快速通讯方式,及非常快的行军速度,想要彻底的将草原掌控在手,真的很难。 这不是谋略的问题,而是时间和距离的问题。 “小崽子啊!爷爷只能将这帮家伙们先给打服。” “至于后面能否真正的掌控,那就要看你自己了。” 盯着那宽阔的草原看了很久,朱棣最后无奈的叹了口气,拍了拍朱瞻圭的肩膀。 朱瞻圭也沉默了。 在这个通讯全靠吼,交通全靠走,安全全靠狗,取暖全靠抖的时代。 中原朝廷想要彻底的掌握草原,真的很有难度。 就算能打下来,朝廷派人管理。 可牧民们都是追逐水草而居。 不跟着水草走,他们的牲畜怎么办? 要是下令规定他们在某一地居住,牛羊吃完了水草,到了冬天牛羊没了食物,全饿死了冻死了,这帮人还照样会反。 朝廷也不可能不让他们放牧,让他们种田! 这种事现在都没有做到,更别提古代了。 中原朝廷想要将这些牧民彻底的管服,还是需要一段时间。 当前只能先将他们打服,给自己给大明朝多争取一段时间。 等自己搞来了或者工匠营那边研究出了卡车机枪,那这些牧民就不是问题了。 你马跑的再快,你能跑过汽车。 你弓箭骑兵在勐,你能比得过突突突的机关枪。 大明朝想要草原人放下弯刀弓箭,开始载歌载舞,还需要一段时间。 永乐11年的11月,在朱瞻圭每天的忙碌中度过了。 当然了,这个忙碌不单单是白天,晚上也很忙。 他老娘太子妃已经下令了。 朱瞻圭北征出发之前,赵灵儿的肚子必须要有回音。 否则她就去找老爷子,不让朱瞻圭随着去北征。 老娘的威胁是绝对有用的。 朱棣现在想重孙子都想疯了。 每天碰到朱瞻圭,都会问一回。 如果张氏真的以重孙子的名义不让朱瞻圭跟着去北征,老爷子说不准为了重孙子,还真能答应。 永乐11年12月初。 一桩大桉震惊整个天下。 新建立的文曲院,上书禀报。 国子监学子不遵法度,擅议朝政,冲击圣驾,此乃大不敬之罪。 此次领头的十几人被判斩首,其余之人革除功名发配琼州府。 国子监祭酒宋轩为师不严,让学子犯下如此过错,有严重的失职之责,再加上管理不严,被皇帝亲自下令斩首抄家。 国子监其他官员师长,2/3的人被剥夺官职功名。 36人判斩立决。 其余人发配充军。 国子监其他学子,功名一律降一级以做惩戒。 他国留学之生,全部遣返回国,十年内不可再派人到来。 同时文曲院配合锦衣卫,对全国有功名的学子进行普查。 凡有帮助商人躲避朝廷税卡者,一律革除功名永不录用,并且根据自身行为做出不同的判罚。 名下有他人田产者,需立刻返还,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做到,所有田产一律没收。 同时,在锦衣卫的探查下,上千名借助功名对百姓为恶者,一律革除功名。 罪大恶极者,被判斩首。 其他行为略轻者,判流放或者监禁各不相同。 此一场行动,文曲院彻底的在天下扬名。 同时,也因为这件事的发生,把孔家覆灭和一个小粮商家族被灭的事情给压了下去。 所有人注意力,都被文曲院这场行动给吸引走了。 而文曲院院正解缙,也成为了文人士子们憎恨的对象。 没办法这家伙油盐不进。 很多被查出有问题的,都纷纷想上门送礼,求放过。 结果解缙这家伙,这边把东西收下了,那边就送进了皇宫。 然后送礼的那些人,都被一一记录了下来,后面都被严重处罚。 其中有一个家伙,本来应该只能被判为流放,结果因为送礼被判了斩首。 不得不让人感叹。 有时候送礼不一定是好事,有可能会让你罪加一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