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二章 未来计划 (第1/2页)
事已至此。 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开始没有测准陨石坠落地点,以为只是落到深海处,最后发现时不得不做出改变。 可就算是最后真正的坠落点,也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 “噢,亲爱的先生,您这么说,让我感到痛心,这分明就是电车难题,该让我如何选择呢,对于你们受到的伤害,我深感同情。” 一副无赖嘴角。 这只是双方之间的对话。 对外不得不一致宣称,又是一次重大合作的结果。 国家需要发展,快速的发展! 其他国家不知道里面的媾和,在他们看来,如今双方已经形成了互相比肩的形势。 但所有人都清楚,一方是过去繁荣的积累,另一方则已经打下坚实的基础,超越是迟早的事。 一个月后,陈和与洪向前等一众人,起草了一份报告。 最后由陈和向上层做汇报。 首先是可控核聚变发电站。 其实在这个月月初的时候洪向前负责的那个可控核聚变项目已经竣工完成,只不过大家都在关注小行星事件,没有做什么宣传。 根据最后的实测,所有发电机组全开并网运行,总功率达到了惊人的4800万千瓦! 而华夏国著名的长江大峡谷工程的总功率是2250万千瓦。 是它的两倍之多! 而且,当初设计时,这还只是一座中小型发电站。 可控核聚变发电站优势在于其产生的巨大能量,以及对于成本的控制。 更重要的是,在特殊时候,如果遭遇特殊原因而损坏,它不像水电站和核裂变发电站,会造成不可控后果。 一旦遭到破坏,核聚变反应条件会急剧下降,聚变反应也就自行终止。 国家决定未来再建设4-7座更大型的发电站,这将极大满足国家发展需求,以及人们的生活用电。 再也不会出现天气过热时,总是停电现象,而且电费之低,不敢想象。 其次,是关于可控核聚变的应用发展。 核聚变推进器在火箭上的应用,所展现出来的威力已经有目共睹。 接下来就是运用到战机和航母上。 速度,是体现一个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 如果运用到战机上,所提供的速度,已经远远超出这个时代。 只是核聚变直驱推进器持续时间太短,接下来这也是一项重点工作。 最后一项,也是陈和的痛点,量子计算机。 陨石事件后,别有用心的国外媒体又翻出去年的一则报道,说他们的火箭虽然飞得快,但是没有强大算力做支撑,就像是一只没头的苍蝇。 国家对此保持缄默,暗暗发力,据计算机研究所所说,现在大部分新型底层程序已经开发完毕,三个月之内,就可以推广应用。 传统计算机底层逻辑是串行运算,而量子计算机底层逻辑是并行运算,底层逻辑的不同,决定运算程序的不同。 未来取代传统计算机,几乎是把最近一次信息革命时代的地基全部换了一遍,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陈和想起来尹启航做出的一个小型量子计算机,运用到机器人身上的事。 他有些苦笑,已经一个月没见到尹启航。 杜仲海说他请假回了一趟老家处理家人的后事。 只是给他打电话总是关机。 陈和也返回老家一趟,安顿好母亲后,回到京都时已经到了春末季节,柳絮如雪一样纷纷乱乱。 记得上次从老家过来,是尹启航他们迎接的,这次自己身边虽然有个韩立,可总感觉被人盯着一样。 韩立不太爱说话,一副冷冰冰的样子,他唯一的爱好似乎就是喜欢抽烟。 “京都这边没什么事了,你也早点回去吧,一路上太辛苦了。”陈和对韩立说。 对方点点头,就走了。 陈和想到了什么:“喂,先别走,我给你带些东西。” 说着从行李箱中翻出方便袋,里面装了几条烟。 “我不知道什么烟好,就按你经常抽的牌子给你买了一些。” 韩立有些愣神,随后一手摸着后脑勺,走到陈和面前潇洒地一把抓过方便袋。 “谢了,老板!” 他然后笑了起来:“我保护的大人物当中,你应该是最有人情味的。” 这回轮到陈和发愣,他没想到韩立会说出这话。 韩立拍拍他的肩膀:“挺好,这个年龄就该这样!” 陈和被搞得莫名其妙。 在这里认识的人当中,除了那些岁数大的,尹启航一身痞气,无拘无束的样子。 吴旭沉稳踏实,属于内秀型。 周元是性格圆滑。 这个韩立,就像是古代那种亦正亦邪的高手,让人琢磨不透。 韩立走在大街上吸着烟,眼神变得冷漠起来。 他在十几二十多岁时,已经游走在黑白生死之间。 陈和拎着行李箱,准备去宿舍,刚转头,看到尹启航双手插在裤兜里。 “老陈,等你几天了,你怎么才回来!” 熟悉的嗓门声,在马路对面抱怨。 这时吴旭和周元也走了出来。 陈和喜出望外,把行李箱一摔,问道:“你们是来接我呢,还是路过!” 三人大笑着跑过去。 “周元,你怎么回来了,难道项目结束了?” 陈和好奇问。 “嗯,已经结束了,估计明天就能在网上看到消息了!”周元喜上眉梢。 “那,你们都是一起回来的吗?”陈和不知怎么回事,就想问问。 “嗐!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