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三章 胡天 (第2/2页)
大汉虽然名将辈出、国力空前强大又训练出了十万规模的骑兵部队,可乌元也不是好对付的。他们在的实力衰弱时,便向大汉进贡称藩,假意臣服,等缓过劲来,便再次显露出獠牙,向大汉展开复仇。 然后,两国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便从那时一直打到了汉末桓帝年间,这时,变数来了。 永和五年,桓帝遣征北将军张欢,领胡汉四万步骑出上谷,在幽州长城以北的大辽河上,斩首数万,大破乌元人,打出了自孝康帝之后上百年未有的辉煌战果。 草原上散落的乌元人闻讯惊骇北走,一路往北撤出去数千里地,到了北海才停下来。 北海本是乌元人的祖地,自其先祖夏维以降,曾有过数代乌元人在此放牧。只是,当秦汉之时,乌元人成为了草原霸主后,便统治了辽阔草原上无数的水草丰美、气候宜人之地,便不再稀罕这块祖地了,此地便数百年不曾有乌元人居住、放牧。不料,这回乌元人逃回北海老家避难,一看,自己的老家却被别人占据了!大伙应该都猜道了,占据乌元人老家的,便是元胡人。 关于这元胡人是什么来历,草原上众说纷纭,有人说他们是北海原住民,只是原来数量太少,不成族群,遂声名不显;有人说他们本是瀛洲人,后来渡过东海来到草原的;还有人说的更离谱,说“元胡”就是“元湖”,元湖就是北海,元胡人就是北海里的妖怪上岸化作人形,此番是特地来找乌元人麻烦的。双方之间具体发生了什么,咱们是不了解的,反正最后的结果是,逃到北海的乌元人,一概都被元胡人收入了帐下,变成了元胡人的一部分。 自前汉桓帝永和五年到末帝天平末年年这三十来年间,元胡人在草原上东攻西讨、南征北战、所向披靡,草原上无数的部族望风而降,纷纷归降于元胡人旗下,元胡人遂重新一统塞北草原,号称控弦之士四十万,与天州大汉相抗衡。 前汉末帝河清二年,元胡人南下,劫掠大汉燕赵边郡。彼时的汉庭迫于大河决口、洪水肆虐的压力,已经无力组织大规模的抵抗,元胡人遂从容的自中原掳走了数十万百姓。 河清五年,前汉末帝身死,九州陷入战乱之中,长城守军亦是逃亡大半,元胡人又数次南下劫掠,残害九州生民。 到了高齐建国,好歹有了些新国家的样子,朝廷又重整了残破的长城防线,元胡人遂不再轻易南下。 …… 说完草原,咱们再来说说北齐。 北齐的国族原身是渤海高氏。这是个自武帝朝发迹,世出文武二千石的大家族,是素来与南阳邓氏、长安杨氏、天水姜氏、吴郡孙氏、南海士氏这几个家族齐名的。所谓世代公卿,说的就是他们了。 在末帝身死、九州大乱之后,渤海高氏随之起兵。嗯,说起兵好像也不太对,因为人家当时用的口号是“护卫乡梓,安抚生民”,并没说要坐天下,当皇帝;手下一支军队的兵源来历,大部分也只是他们高氏的家丁、奴仆、佃户,算不得正规军。后来高氏能统一北方,也只能说是世事难料,有很大的运气在里面。 高氏统一了北方,南方却也有两个国家建立起来,西汉、东楚。 西汉占据益州之地,陈仓道、褒斜道、金牛道,阳平关、叚梦关、剑门关,皆是天下有名的易守难攻、险要之地。 东楚就更不用说了,只一条淮水、一条大江横亘在那里,就抵消去了北齐无数的战略优势。 既然两边都是不好啃的骨头,那就再找别人呗。谁呢?元胡人啊!正巧,高齐这边宣布继承了大汉的法统,是名正言顺的中央上国。而你元胡,之前对大汉造下了无边罪孽,正好我这个继承人替大汉来向你讨债。 河清十二年,暨北齐黄龙三年,齐帝高构以宗室大将、车骑将军高恭为主帅,领征北将军、度辽将军、振威将军三将军兼十二万步骑出塞。 经过惨烈大战,北齐军队自元胡人手中收复了汉末大乱时失陷的辽东、玄菟、乐浪、真番、临屯五郡。 但是,由于这五郡远离中原核心地区,又经过了元胡人多年的蹂躏,长城破败、五谷不生、荒草遍地、郡县萧索、在籍民户十不存一。若是想将之恢复到前汉天下未乱时的水平,那绝对是个长期赔钱的买卖。 于是,在大臣的建议下,齐帝高沟下诏,此五郡之地,在户口民生未恢复之前,先不设立郡县,只设置一都护总管五郡一应事宜,即咱们开头所说的安东都护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