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长安客_第十二章 天地一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二章 天地一斗 (第2/7页)

白色锦缎飘动,涂上那鲜艳地金光,如风林火山一样,那满山绿水青山露出真面目,在风浪摇曳下,吹皱了芳心,斜阳的光芒射穿云层阻隔,沁透山林的缝隙,金光熠熠,躁动了林中鸟语花香,一派生机勃勃地sao动。

    李白见状忙峰回路转,好笑道:“好一座栖霞亭,真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几位诗友,面对华山仙境,我们当下何不赋诗一首?”

    崔颢和岑参连连附和道:“如此良辰美景,岂能不赋诗一首”。

    不空禅师虽然不解,但是明白东土大唐的文人墨客都喜欢诗词歌赋,闲来吟诗作画,尤其是酒后诗兴大发更是妙不可言。

    李白挺身而出,酝酿半刻道:“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孟山人。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我皇手把天地户,孟山谈天与天语。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来蓬莱复西归。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崔颢称赞道:“想不到李兄竟然对奇书《山海经》了解的如此透彻,真是让愚兄大开眼界”。

    岑参附和道:“李兄对西岳华山从古至今传说与现实结合,真是令人不得不佩服”。

    李白强笑道:“二位兄台谬赞,愚兄我只是心中有感而发,还请二位为华山赋诗一首”。

    崔颢放眼端望,呼之欲出道:“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李白苦色道:“崔兄为何如此向往隐匿山林,我等此去长安应试定会蟾宫折桂无须担忧困扰”。

    岑参安慰道:“兄台,长安应试是我们每一个学子向往之地,十年如一日,只为一朝金榜题名,光宗耀祖,高山流水之乐,不是我们现在所想,当下应当快活逍遥人间的西岳华山,而不是叹息厌世”。

    崔颢激动道:“多谢二位仁兄的宽慰,以后我定当不再谈归隐山林执念,定当发挥所长博取功名”。

    三人相视一笑,遥望着西岳华山的夕阳西下。

    岑参笑了笑,刚刚想要脱口而出,夕阳下一抹火光佛影乍现,李白惊呼道:“华山莲花火影”。

    崔颢惊奇道:“什么是莲花佛影?”

    “相传在华山常年会产生一道佛坐莲花光影,想不到今日我们竟然有缘目睹”。

    “原来如此”。

    刚一说完,从身后传来一阵熟悉地声音:“二位施主,好久不见,别来无恙”。

    李白急忙回头望去,顿见嵩山少林的觉路站在身后,忙激动道:“你怎么会在华山?”

    倏然一笑的觉路正视道:“奉方丈之命来参加华山论剑,希望能有机会找回佛门至宝的《金刚经》”。

    “《金刚经》”,李白冷冷地重复一声。

    不空禅师道:“若是能在此次华山论剑中找到《金刚经》,也不枉我等此行”。

    “几位可否一道同行上的华山之巅?”

    不空禅师应了应,二人不觉间已是谈经论道忘乎所以。

    出的栖霞亭,一行人朝着华山之巅走去,拾级而上时,耳畔冷风簌簌地作响。

    一会儿,天上夕阳落下帷幕,时不时下起了小雪。

    几人冷的瑟瑟发抖,不空禅师和觉路还是无动于衷,依旧聊的如火如荼。

    李白和崔颢等人已是面色发青,不由地缩了缩身子,继续沿着山巅走去。

    正当几人冷的彳亍之时,眼前闪现出一位山夫子,头戴毡帽,腰缠毛巾,脚踏棉靴,肩上两头挑着棉靴棉衣,李白急忙冲上前,早已冻得口齿不清说道:“能……不能卖我棉衣……”。

    还未说完山夫子佯笑道:“这些棉装正是我要卖给上山之人”。

    此话一出,李白赶紧掏出身上银子递到其手上,急不可耐道:“赶紧给我一套,我冻得……”。

    接过银子后的山夫子忙将棉装送上,刚要披身的李白回头看向花美香儿,脸颊已被冻得殷红,两手哆嗦不停,李白毫不犹豫将棉装为其穿上,同时又为自己重新找了一件。

    三两下几人换上一身毛茸茸的冬装,刚要辞别的山夫子笑道:“华山之巅奇寒无比,几位还是小心”。

    言毕。

    山夫子继续挑着担子朝着山下走去,直至消失在路的尽头。

    几人面面相觑,虽然明白山上阴冷,但是华山论剑迫在眉睫岂可错过,打定主意后几人还是依旧往山巅走去。

    走了一段时间,山上的雪愈来愈大,愈来愈急,几人环视周遭一圈时,从雪地里走来一群人。

    只见一个个身披白衣,奇服怪装,不像是中原武林人士,头戴斗笠,腰佩长剑,为首的腰胯长刀,最中间是位婀娜纤弱的女子,一群人将其围在正中央,生怕受到半点伤害。

    崔颢困惑道:“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

    端详片刻,李白侃侃而谈道:“看这些人装扮像是东瀛人,在我大唐帝国东方,一直有个一衣带水的国家叫东瀛,曾在汉朝就遣使我朝学习,直至今日依旧如此还有遣唐使”。

    “你说这些东瀛人这是干什么去,难道他们也是想去参加华山论剑吗?”

    点了点头李白回道:“相传东瀛人崇尚武士剑道,有一种江湖侠客浪人,一生习练剑道,喜欢与人切磋武艺,直至打败对手”。

    “可是他们为首的为什么佩戴的长刀?”

    “只有剑道达到巅峰之时才会有幸佩戴长刀,长刀者,剑道第一,看领头之人,绝非常人能比”,李白说完,不免对前面之人凝视良久。

    临近几人处,东瀛人纷纷停下脚步,颔首致意,之后又继续往华山之巅走去。

    不经意的一瞥间,李白看向中间之人,步履细细,白衣飘飘,轻纱遮面,微风飘过时,一缕轻纱扬起,目似桃花眼如月,宛如月宫仙子,不食人间烟火,回眸间,二人四目相视,微微一笑,桃花笑靥两边开,轻纱落下间,李白心驰神往所不能自拔。

    痴痴地停在原地,直至东瀛人不见身影,李白还是魂飞天外,目光追随其朝着华山之巅飘去。

    崔颢招呼道:“李兄我们该走了”。

    还是不曾缓过神的李白讷讷在原地,不空禅师拍了拍其肩头,然后几人不再理睬朝前走去。

    等醒悟后的李白只见周围已毫无半点人影,放眼望去,顿见几人有说有笑,不得已只能加快步伐紧跟上去。

    鹅毛大雪纷飞,华山笼罩在白色大雪之下。

    一行人走至摩天崖下,前面屹立着不少人。

    李白惊奇道:“为何所有人都聚集在这,难道华山论剑就是在这举行吗?”

    觉路呼之欲出道:“华山论剑在华山之巅举行,摩天崖离华山之巅还远呢,这里只不过是上山第一步,后面更是危险重重,从古至今能登上华山之巅英雄好汉已是寥寥无几,而且能参与华山论剑大多都是各大武林门派的盖世豪杰”。

    半说间,来到了摩天崖,顿见壁立千仞的石崖上只有手掌大小的长空窄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