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剑断刀青龙传_神剑断刀青龙传 第十回 夜探玉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神剑断刀青龙传 第十回 夜探玉琳 (第2/5页)

   那年冬末京城疾病流行﹐死者枕藉﹐东李令其弟李国栋寻年龄相似﹐因病而薨之婴孩﹐将其调换﹐并将皇子送至海州杨姓人家东李考虑日后相认﹐在定氏所产之孩之臂上﹐用皇家朱砂﹐刺刻其母名「玉」字

    朱常洛即位之后未足一月﹐因「红丸案」驾崩﹐未能及册封其所娶之妃嫔至天启三年﹐东李才被天启帝封为庄妃﹐天启四年西李封为康妃但此时魏忠贤与客氏把持朝政﹐天启帝朱由校由于曾受西李(李康妃)所养﹐西李骄纵控制后宫政务﹐对东李(李庄妃)的礼法﹐多加撤裁与削除﹐天启四年十月﹐李庄妃因而郁郁而殒

    明--崇侦元年▓公元1628年

    朱由校因病崩于天启七年﹐无子嗣传位于朱由检朱由检即位﹐立即对宦官魏忠贤的势力进行铲除﹐尔后又杀客氏﹐将阉党等众处死﹐禁锢或发配边疆﹐并重启用遭阉党﹐所罢黜之官员

    直至此时崇祯十九岁(实为十七岁)﹐李国栋才将朱由栩未亡之事﹐秉报予崇祯﹐并呈上定氏之书信﹐与当年所刺之珠砂

    崇祯帝听闻之后﹐手握定氏之书信与珠砂﹐泪水潺流而下﹐感叹用杜甫的诗词道﹔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崇祯用此诗词﹐感叹兄弟分散不明﹐不知其生死﹐即使要寄书信﹐也不知寄往何处的感叹而北方与内部的战祸不断﹐也不知何时可弭平﹐心中感叹由所而发!

    ●●●

    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

    杨玉之养父母乃自祖辈以来﹐便是笃学佛学的世家﹐其父母对佛教般若之学的研究极为深奥﹐在当地为相当知名的在家居士杨玉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秉承家学﹐在识字不久之后﹐也开始诵读佛教经书

    杨玉天资聪慧过人﹑深中夙敏﹐对于诘屈聱牙及晦涩难懂的佛学经点﹐皆能含英咀华、字斟句酌解其意﹐且不执于依文解意﹐深悟其佛经所述之奥义对于五岁之儿能领会佛经之奥义﹐在海州一带极负盛名

    杨玉虽天资聪敏﹐但身体羸弱﹐经常患病且高烧不退此时﹐杨氏夫妇听闻当代四大名僧「莲﹑柏﹑椒﹑蕅」其中年岁七十二岁的全椒憨山大师﹐正在杭州一带游方参学近日之内更受常熟﹑云间一带的居士及雅士所邀﹐将赴常熟虞山信宿说法﹐杨氏夫妇因而带着杨玉前往拜谒听法﹐希望对杨玉的身体有所帮助

    邀憨山大师到常熟虞山讲法﹐乃三峰宗创始人汉月法藏﹐山东参政之子王季和﹐瞿完初及在朝为官仅数月﹐及在虞山为父丁忧的钱谦益等人而此次邀杨氏夫妇前来﹐即是以「临济宗旨」﹐并以中兴临济为已任的汉月法藏

    憨山大师在虞山说法问道﹐吸引众多江南名流居士﹐其中更有不少的东林门人前来﹐而此次说法之地﹐即在汉月法藏所住持的虞山之旁的三峰清凉院

    汉月法藏所住持之虞山清凉院﹐距文豪钱谦益所居之所非常近﹐因此汉月与钱谦益有所往来,相互问答酬唱。憨山大师自五乳至双径,途经海虞,至三峰清凉院,汉月以地方佛教首席﹐与钱谦益以在家护法共侍憨山

    憨山大师说法后﹐汉月法藏请憨山大师至禅室歇习﹐并邀弟子问道除汉月法藏之众弟子及钱谦益﹑杨氏父妇等外﹐尚有年仅五岁的杨玉

    在众僧人问道后﹐钱谦益问到"大师﹐如何悟道"

    憨山笑道"与梦境有关"

    钱谦益不解道"大师何意"

    憨山德清道"万历三年(1575年)﹐老僧与好友妙峰大师在五台山修行﹐发愿刺舌血书抄写「严华经」﹐然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老纳梦见开悟之梦…"

    钱谦益恭谨道"请大师开示之"

    "有次老僧梦见自己走人金刚窑﹐看见内有两扇大门﹐旁边有座大般若寺"

    "跨入寺门,像是处在无比广大的虚空般﹐殿宇和楼阁的庄严,难以言语形容在正殿当中﹐安放了一张大床﹐清凉国师①倚卧在床上﹐妙峰大师侍立在左方"

    "老僧一见清凉国师﹐赶紧过去拜谒﹐然后侍立在右方这时听到清凉国师﹐升示着切入法界圆融的观境随着国师的开示﹐贫僧的眼前即现出了相同的境界﹐自觉身心交泰互入﹐如入其境"

    "清凉国师讲毕后﹐妙峰大师问:「这是什么境界?」清凉大师笑着说:「无境界的境界」自此梦醒﹐便觉得自身心境融彻﹐再也没有罣碍了"憨山大师道

    钱谦益则猛然双手一拍道"此乃真境界也"众人也随之道好

    憨山见众人似有所悟颇感欣慰﹐然见一孩童在众人当中﹐静坐禅修听道﹐也觉惊奇只见此童﹐仅频频点头似懂其真意﹐听众人所言﹐不吵不闹默默听闻

    憨山虽为佛门高人﹐但见此一娃如此禅定﹐想试试此娃﹐忍不住问道﹔

    "骄儿騃女孰知乎"

    众人见大师如此之说﹐所有目光投向杨玉的身上然见杨玉缓缓请身道﹔

    "佛法说﹕依文解义﹐三世佛怨﹐离经一字﹐如同魔说"

    杨玉语毕﹐引起众人一片惊呼﹐钱谦益深明憨山其意为﹔你这小娃儿﹐知到佛理吗而杨玉的回答是﹔佛经的真理﹐是不能说﹐是不能文字上面的意思来解说的﹐若是讲错﹐是有罪过的也就直接怼回憨山大师所说的﹐骄儿騃女孰知乎

    憨山大师听闻后哈哈大笑道"禅宗不立文字﹐不能依文解义﹐乃破执着扫一切法﹐离一切相﹐见性成佛"

    "若不执着﹐则无罣碍"憨山大师言毕﹐众人纷纷点头道好

    禅会之后﹐憨山特意的让杨玉留了下来﹐还直向汉月法藏道"儒子可教也﹐儒子可教也"

    杨氏夫妇向憨山大师拜谒道"童言稚语﹐望请大师海涵"

    憨山大师大笑道"老纳是老矣﹐不然还真想收此童为徒"说着说着﹐就将杨玉抱了起来

    被抱起的杨玉﹐孱弱毫不哭闹﹐只是默默静静的看着憨山与众人憨山道"此儿﹑天资聪颖﹐佳器方成﹐你俩夫妻好福气﹐好福气!"说完便将杨玉﹐抱还给杨氏夫人

    就在将杨玉抱还给杨夫人之时﹐杨玉的衣裳被勾到﹐露出杨玉手臂所刺之玉字杨夫人惊觉﹐赶快将杨玉的衣衫穿好憨山一见杨玉臂上所刺﹐惊觉有异试探的问道﹔

    "这臂上所刺是…"

    杨夫人急忙道"小儿出生身体孱弱﹐当年怕其早夭﹐在其臂上刺上其名﹐望佛祖保佑﹐让其长大成人然玉儿体态虚弱﹐只望常伴佛经﹐求保安康"

    憨山大师当年在五台山苦修时﹐为报父母养育之恩﹐发愿刺血书写「华严经」﹐而妙峰大师也响应﹐亦发愿刺舌血书一部「华严经」两人之苦行与孝心﹐当年被广为流传﹐甚至感动万历皇帝与慈圣皇太后﹐来专程遣人派发﹐撰写经书之金纸

    万历帝此时无嗣﹐憨山大师在宫中的要求下﹐办了场祈嗣大会法会结束之后的十个月﹐万历所私幸之宫女﹐产下了朱常络﹐让太后高兴不己而后﹐又因国本之争的第二次妖书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